约翰_克利斯朵夫(五)-卷五-节场-第二部

儿童资源网

约翰_克利斯朵夫(五)-卷五-节场-第二部


    随后,这个远方的女友仍然过着她单纯而宁静的岁月.意大利那种和平.恬静.安乐.默想的精神,又回到那颗贞洁沉默的心中,......可是关于克利斯朵夫的印象继续在她的心灵深处燃烧,象一朵静止不动的火焰.
    克利斯朵夫完全不知道有股天真的温情远远的在关切他,将来还要在他的生命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他也不知道就在他受辱的音乐会中,有一个将来成为他的朋友,成为他亲爱的伴侣,和他并肩携手,向前迈进的人.
    他是孤独的.他自以为孤独的.可是志气一点儿不消沉.他再没有从前在德国时那种悲苦郁闷的心境.他更强了,更成熟了;他知道是应该这样的.他对巴黎的幻想已经没有了:人到处都是一样的;应当忍受,不该一味固执,跟社会作无谓的斗争;只要心安理得,我行我素就行了.象贝多芬所说的:"要是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力在人生中消耗了,还有什么可以奉献给最高尚最完善的东西?"他清清楚楚的体验到了自己的性格,也体验到了他从前批判得那么严厉的自己的种族.越受到巴黎气氛的压迫,他越觉得需要回到祖国,回到国魂所在的那些诗人与音乐家的怀抱中去.他一打开他们的书,仿佛满屋子都是阳光灿烂的莱茵的波涛,和那些被他遗弃的故人的亲切的微笑.
    他曾经对他们多么无情无义!他们那种朴实的慈爱的宝藏,他怎么不早点儿发见的呢?他不胜羞愧的想起自己从前在德国对他们说过多少偏激与侮辱的话.那时他只看见他们的缺点,笨拙而多礼的举动,感伤的理想主义,小小的谎言,小小的懦怯.啊!这些缺点跟他们伟大的德性相比,真是太不足道了!可是他当初怎么对他们的弱点会那样苛刻的呢?此刻他反因之而觉得他们更动人,更近人情了.在这个情形之下,他现在最受吸引的人便是以前被他用最蛮横的态度贬斥的人.对于舒伯特和巴赫,他有什么不客气的话没说过呢!如今他倒觉得跟他们非常接近.那些伟大的心灵,受过他的挑剔与讪笑的,对他这个亡命异国,举目无亲的人,笑容可掬的说着:
    "朋友啊,我们在这里.你勇敢些罢!我们也受过非分的苦难!......可是临了我们还是达到了目的......"
    于是他听见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的心灵象海洋一般的呼啸着:风狂雨骤,掩盖生命的乌云都给扫荡了,......有极乐的,痛苦的,如醉如狂的民众,有慈悲与和平的基督在他们上空翱翔,......多少城市被守夜的人叫醒了,居民欢欣鼓舞的迎着神明走去,他的脚声把世界都震撼了,(巴赫作有《约翰福音所记的耶稣受难》与《马太福音所记的耶稣受难》两部圣乐,为音乐史上钜制.此段均系暗指两大圣乐中抒情的及戏剧化的境界.又巴赫曾任来比锡圣.托马斯学校歌唱教师二十余年,故下文称其为"歌唱教师".)......无数的思想,热情,乐体,英雄生活,莎士比亚式的幻想,萨伏那洛式的预言,(萨伏那洛为意大利十五世纪时狂热的宗教家,曾于短时期内操纵佛罗伦萨的政局.)牧歌式的,史诗式的,《启示录》式的幻象,蕴藏在这个歌唱教师身上!克利斯朵夫好象亲眼看到他这个人:双叠下巴,眼睛很小很亮,多褶的眼皮,往上吊的眉毛,性格阴沉而又快乐,有点可笑,脑子里充满着讽喻和象征,人是老派的,易怒,固执,心情高远,对人生抱着热情,同时又渴念着死............在学校里,他是一个天才的学究,而那些学生是又脏又粗野,生着疮疖,象乞丐一般,唱歌的嗓子是嗄的,他常常跟他们吵架,有时和他们扭殴............在家里他有二十一个孩子,十三个都比他死得早,(按所有巴赫的传记均称巴赫子女共二十人(前妻生七个,后妻生十三个),巴赫故世时(1750)尚生存者共有子女九人.作者言其子女共二十一人,有十三个比巴赫早故,不知何所据.)其中一个是白痴;其余都是优秀的音乐家,替他来些小小的家庭音乐会,......疾病,丧葬,争吵,贫困,傺不遇;......同时,他有他的音乐,他的信仰,解脱与光明,还有预感到的,一意追求而终于抓握到的欢乐,......神明的气息锻炼着他的筋骨,耸动着他的毛发,在他嘴里放出霹雳般的声音......噢!力!力!象雷震一般的欢乐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