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三)-第三部-盖尔芒特家那边-第二卷-第二章

儿童资源网

追忆似水年华(三)-第三部-盖尔芒特家那边-第二卷-第二章


  公爵命令开饭的手势并不威风凛凛.至高无上,而是畏畏缩缩,然而大家的响应却象上了发条的钟表那样广泛,熟练,顺从和有场面.公爵的手势虽然不果断,但我感到这丝毫也不影响大家的表演效果.我觉得,公爵所以这样局促不安,犹豫不决,是怕我看见大家都在等开饭,就差我一人没到,怕我发现大家已等了很久,正如德.盖尔芒特夫人见我看画看了那么久,紧接着又要忍受无休止的介绍,怕我会感到疲劳和不自在一样.因此,正是这个普普通通的手势显示了公爵真正的伟大,表明他很不看重自己的豪华,相反对一个微不足道的,但他想赐给光荣的客人却很敬重.
  这并不是说德.盖尔芒特先生在某些方面非同寻常,甚至没有大富翁通常有的笑料,没有暴发户......他不是......的骄横.但是,正如一个官员或一个神甫可以凭借法国政府和天主教的力量,使自己平庸的才能得到无限发展(就象一个波浪可以被身后的浩瀚海水推拥出无数波浪)那样,德.盖尔芒特先生也受到另一种力量......真正的贵族礼节的推动.许多人被这个礼节排斥在外.德.康布尔梅夫人或德.福谢维尔先生就不可能受到德.盖尔芒特夫人接待.但是,一旦有人象我那样可能被盖尔芒特圈子接纳,这个礼节就会向他呈现出比这些古老的客厅和陈放在客厅里的绝妙家具(如果可能的话)更神奇的珍宝......给予他简朴而热情的接待.
  德.盖尔芒特先生如果哪天想要讨好一个人,他就会巧妙地利用时机和环境让那人扮演主角.当然,如果在盖尔芒特城堡,他的"高贵"和"优雅"就会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他会叫人套车,只带我一人同他一起进行饭前散步.看到他那样客气,我们会倍受感动,正如我们在阅读当代回忆录时,会被路易十四对觐见人的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和近乎谦恭的态度打动一样.但是要知道,不管是公爵,还是路易十四,都不会使自己的行动超过礼节这个字所包含的内容.
  路易十四亲政时期,那些热衷于贵族排场的人指责他太轻视礼节,圣西门说他与菲利浦.德.伐卢瓦(菲利浦.德.伐卢瓦(1294—1350),即菲利浦六世,法国国王(1328—1350).在位时爆发了百年战争.)和查理五世(查理五世(1338—1380),法国国王.在位时再度与英国开战,收回了法国国土.)相比,是一个不注重等级的小国王.但就是这个路易十四让人编了一份礼节细则,晓示亲王和大使,应该和哪些君王行握手礼.有时候在礼节上很难达成谅解,只好让路易十四的儿子王太子殿下在宫堡外接见外国君主,免得人家议论进宫时这一个走在那一个的前面了;莱茵河选侯(莱茵河选侯是路易十四的弟弟菲利浦的丈人.)接见谢弗勒丝公爵(谢弗勒丝公爵(1646—1712),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柏的女婿,富有思想,受人尊敬.)时,为了避免同他握手,就假装有病,躺在床上和他共进晚餐,解决了礼节上的困难.公爵先生总是躲避为殿下(殿下这里指路易十四的弟弟菲利浦,封号为奥尔良公爵.路易十四亲政后,菲利浦就被称为"殿下".他的第二个妻子夏洛特—伊丽莎白是莱茵河选侯的女儿.)效劳的机会,殿下听从王哥路易十四(他很喜欢他的弟弟)的建议,找了个借口让他的表兄在他起床时上楼,强迫他给他递衬衣.在礼节上必须严格履行职责,丝毫含糊不得,但是,当遇到悲痛之事和感情上的事时,就不讲什么责任了.路易十四最喜欢的一个人就是殿下,但是他这个王弟刚死几个小时,用蒙福尔公爵(蒙福尔公爵是谢弗勒丝公爵的重孙.)的话来说,殿下"尸骨未寒",他就哼起了歌剧中的曲子,看到勃艮第公爵夫人(勃艮第公爵夫人(1685—1712),路易十四的外甥女,嫁给了路易十四的孙子勃艮第公爵.她酷爱奢华和娱乐.是法国路易十五的母亲.)难以掩饰痛苦和忧郁,深感惊讶,为了让欢乐回到大家中间,使弄臣下决心重新开始娱乐,他命令勃艮第公爵(勃艮第公爵(1682—1712),路易十四的孙子,法国王太子,路易十五的父亲,心地善良,为人厚道.)玩牌.然而,这种对比不仅集中表现在德.盖尔芒特先生的社交活动中,而且还可以从他无意识的语言,从他所关心的事和时间安排上看出来:盖尔芒特一家不会比旁人更爱悲伤,甚至可以说,他们很少有真正的同情心;但是,每天都可以看见他们的名字因不计其数的葬礼而出现在高卢报的社交栏中,他们认为不把名字登在上面于心不安.我就象旅行者发现色诺芬(色诺芬(约前565—473),古希腊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从水和土而出,反对把神说成和人一样.)或圣保罗(圣保罗(约前15—62),基督教的使徒,着有《使徒行诗》和《使徒书信》.)可能认识的彼此似乎十分相象的泥屋和露台那样,在这个时而温柔得使人感动,时而冷酷得令人发指,既能履行最微小的义务,又能撕毁最神圣的协约的德.盖尔芒特先生的举止风度中,我看到了路易十四宫廷生活所特有的,把情绪和道德上的不安当作纯形式问题看待的超越常规的做法,两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一传统却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