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二)-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第一卷

儿童资源网

追忆似水年华(二)-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第一卷


  此时我们入席就坐.我的盘子旁边放着一株用银纸裹着茎部的石竹花.它不像刚才在候见厅拿到的那个信封(而且我早已忘在脑后)使我如此困惑.这个礼仪虽说对我很新颖,但似乎不难理解,因为我看见所有的客人从餐具旁拿起同样的石竹花,插进礼服的扣眼中.我也如法炮制,神情自然,仿佛一位无神论者来到教堂,他不知弥撒是怎么回事,但是众人站起来他便跟着站起来,众人下跪他也跟着下跪.另一个陌生的,但转瞬即逝的礼仪令我很不愉快.在我的餐盘的另一边,有一个更小的盘子,里面装着黑糊糊的东西(我当时不知这是鱼子酱),我不知道应该拿它怎么办,但我决心不碰它.
  贝戈特坐得离我不远,他的话语我听得十分清楚,我忽然理解德.诺布瓦先生为什么对他有那个印象.他的确有一个古怪的器官.最能改变声音的物质品质的,莫过于其中所包含的思想了.思想影响二合元音的强度.唇音的力度,以及声调.他的说话方式似乎和写作方式完全不同,就连他说的内容与写的内容也完全不同.他的声音来自一个面具,但它却不能使我们立刻认出面具后面那张我们在他的文笔中所亲眼见到的面孔.很久以后,我才发现他谈话中的某些片断(他所习惯的讲话方式只有在德.诺布瓦先生眼中才显得矫揉造作.令人不快)与他作品的某些部分完全对应,而作品中的形式变得如此富有诗意.富有音乐性.他认为自己的话语具有一种与词意无关的造型美.既然人的语言与心灵相通但又不像文体一样表达心灵,贝戈特的话语似乎是颠三倒四的,他拖长某些字,而且,如果他追求的是单独一个形象,他便将字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单调得令人厌倦的连读音.因此,一种自命不凡的.夸张而单调的讲话方式正是他谈吐的美学品质的标志,正是他在作品中创造一系列和谐形象的能力在话语中的体现形式.我之所以煞费力气才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当时说的话,正由于它来自贝戈特本人,所以看上去不像是贝戈特的话.这些丰富而精确的思想,是许多专栏作家引为自诩的"贝戈特风格"中所缺乏的.这种不相似可能根源于事实的另一个侧面......在谈话中只能隐约看见它,好比隔着墨镜看画,即当你读一页贝戈特的作品时,你感到那是任何平庸的模仿者在任何时候都写不出来的,虽然他们在报纸书刊中用"贝戈特式"的形象和思想来大大美化自己的文字.文体上的这种区别在于"贝戈特风格"首先是挖掘,这位伟大作家运用天才,将隐藏在每件事物之中的宝贵而真实的因素挖掘出来,挖掘......而非"贝戈特风格"......才是这位温柔歌手的创作目的.事实,既然他是贝戈特,那么,不论他愿意与否,他都在实践这种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作品中每一点新的美正是他从事物中所挖掘出来的每一点贝戈特.然而,如果说每一点美都与其他的美相关且易于识别的话,它仍然是具有特殊性,对它的挖掘也具有特殊性.美既然是新的,便有别于人们所谓的贝戈特风格,这种风格其实不过是贝戈特已经发现并撰写的各个贝戈特的泛泛综合罢了,它绝不可能帮助平庸者去预料在别处会发现什么.对一切伟大作家来说都是这样,他们的文字的美,如同尚未结识的女人的美一样,是无法预料的.这种美的创造,它附在他们所想到的......想到的不是自己......但尚未表达的某件外界事物之上.当今的回忆录作家,如果想模仿圣西门((前)圣西门(1675—1755),法国作家;维拉尔是他回忆录中的一位权贵,法国元帅.)而又不愿太露痕迹,可以像维拉尔画象中头一段那样写:"这是一位身材高大的棕发男子......面貌生动.开朗.富有表情",但是谁能担保他找到第二段开头的那句话"而且确实有点疯狂"呢?真正的多样性寓于丰富的.真实的.意想不到的因素之中,寓于那些已经缀满春天花朵的篱笆上出人意外地探出身来的蓝色的花枝之中,而对多样性(可以推广至其他所有的文体特点)的纯粹的形式模仿不过是空虚和呆板......与多样化最不相容的特点......罢了.只有那些对大师作品的多样性毫不理解的人,才会对模仿者产生多样性的幻觉或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