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十万奥地利军队和十万南德意志各邦军队集中在上莱茵地区,以方便同从尼德兰方面进攻的军队同时推进,指向塞纳河上游地区,进而又向卢瓦尔河推进,也同法军进行主力会战.两个方向的进攻或许可以在卢瓦尔河合而为一.
这样,主要的内容已确定了;我们还要谈的,主要就是同消除错误观念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第一.统帅应努力寻求计划中的主力会战,争取在能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兵力对比和有利条件下进行主力会战.为了这个目的,统帅应不惜牺牲一切,在围攻.包围.守备等方面应该尽量少用兵力.如果如施瓦尔岑堡在1814年所做的那样,一踏进敌国就像离心的射线那样向四处分散,那就会遭彻底的失败.联军在1814年所以没有在头两个星期内就遭到彻底失败,只是因为当时的法国已软弱无力的缘故.进攻应该像一支用强大的力量射出去的箭,不应像一个逐渐膨胀而最后破裂的肥皂泡.
第二.应让瑞士用自己的力量进行防御.倘若瑞士保持中立,那么我们在上莱茵地区就有一个良好的依托点.如果瑞士遭到法国的进攻,它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抵抗,瑞士很多方面是非常适于进行这种抵抗的.最愚蠢的想法是认为瑞士是欧洲地势最高的国家,所以它在地理上能够对战争起决定性的影响.其实,这样的影响也只有在某些少有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可是瑞士根本不具有这样的条件.在本国的心脏遭到进攻的情况下,法军不可能从瑞士向意大利或者施瓦本进行强有力的进攻.因此,瑞士地势很高更不能看作是有决定性意义的条件.在战略范围,制高的利益主要是在防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进攻来说,剩下的一点的重要意义只能在某一次攻击中表现出来.谁不了解这一点,谁就是没对这一问题进行过透彻的思考,假如将来在当权者和统帅的会议上,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参谋忧心忡忡地说出这番聪明话来,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预先申明,这是胡说,我们则希望在这样的会议上有老练的军人,有通事达理的人出席,以便能堵住这个参谋的嘴巴.
第三.这两路进攻军队之间的地区,我们几乎可以不再去管它.六十万大军集中在离巴黎三十到四十普里的地方,准备向法国的心脏进攻,在这样一种场合,难道还要去考虑掩护中莱茵地区的问题,从而掩护柏林.维也纳.德累斯顿和慕尼黑吗?考虑这个问题是违反常识的.是否需要掩护交通线呢?这倒并不是不重要的.可是,人们可能从这里开始作逻辑上的推论,认为掩护交通线必须用进行进攻那样大的兵力并有进攻那样的重要性,因而不是根据国家地理位置必然的要求分两路前进,而是不必要地分三路前进,然后这三路也许又变成五路甚至七路,于是老一套的陈词滥调再次出现了.
我们所说的两路进攻每路都有自己的目标.用于两路进攻的兵力很有可能显著地超过对方的兵力,倘若每路进攻都十分有力,那么,它们只会互相产生有利的影响.如果敌人的兵力没有平均分布,我们的进攻因此有一路失利了,那么,完全有理由可以期待另一路进攻的胜利自然地弥补这一失利,这是两路进攻间的真正联系.这两路进攻之间距离很远,日常的小事件之间是不可能也不必要发生着相互作用的,因此,直接的,或者说直线的联系是没多大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