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计划总括全部军事行动,并且使它成为具有一个最终目的(一切特殊目的都归结在最终目的之中)的统一行动.人们如果不知道用战争要达到什么和在战争中要达到什么,那么就不能开始战争,或就不应该开始战争.这个主要思想规定了作战的一切方针,确定了使用手段的范围与所用力量的大小,而且一直影响军事行动的最小的环节.
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讲过,打垮敌人是军事行动自然的目标,假若要坚持按概念作严格的推论,就不可能得出其它目标.
打垮敌人这种想法必然是交战双方都有的,因此,在军事行动中就不应该再产生间歇,而且在双方中的一方真正被打垮前,是不会再出现平静状态的.
在论述军事行动中的间歇的一章中,我们已指出,就敌对因素的体现者......人......和构成战争的所有情况来看,敌对因素是怎样受到战争机器内部原因的阻止和节制的.
但是,这种阻止和节制引起的变化,还远不是战争从它的原始的概念转变为到处可见的具体形态的原因.大多数战争好像只是双方在发怒,在发怒的情绪下拿起了武器保卫自己和威胁对方,若有机会,也给对方以打击.因此,这些战争并不是两个相互破坏的因素的直接冲突,而是彼此分隔开的.只在一些小接触中爆发火花的两个因素的紧张状态.
那阻止它们全面爆发的绝缘体是什么呢?为什么战争没有按照逻辑上必然的样式进行呢?这种绝缘体就是战争在国家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大量事物.力量与关系.在这些事物.力量及关系的无数的作用下,根据两三个前提直接得出逻辑的结论就成为不可能,逻辑的结论就湮没在它们的作用之中.而且,人们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中,通常习惯于据某些起主导作用的想法和感觉采取行动,而并非根据严格的逻辑结论采取行动,所以对了解情况不确切.自己的不坚决和不彻底几乎都是意识不到的.
即便筹划战争的人能够透彻地理解所有这些情况,一刻也不忘记自己的目标,国内其他的有关人士也未必都能做到这一点,因而就会产生阻力,就需有一种力量来克服人们的这类惰性,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力量是很不足的.
这种不彻底性有时存在于交战双方的这一方或那一方,有时存于双方,它使战争具有种按其概念来说不应有的形态,使它成为半真半假的.也没有内在联系的东西.
这样的战争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见到,倘若我们不是亲眼看到,正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出现了有绝对战争形态的现实战争,那么有人也许会怀疑,我们关于战争所绝对具有的本质的这种看法是否有什么现实意义.在法国革命作了简短的前奏以后,毫无顾虑的拿破仑迅速地把战争推到这一点上.在拿破仑的指挥下,战争毫不停顿地在进行着,直到对方失败,而且,还击也几乎也是同样毫不停顿地进行的.根据这种现象所得出的一切逻辑的结论,会使我们再回到战争的原始概念上来,这难道不是非常自然和很合乎逻辑的吗?
可是,我们是否应该只考虑战争的原始概念,无论战争离开原始概念多么远,对一切战争都根据这个原始概念来判断呢?是否应该根据这个原始概念推论出了理论中的全部结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