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二十三章

儿童资源网

战争论(中)-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二十三章


    在一条穿过山脊的道路上,人们在到达最高点后开始下坡的时候,的确是谢天谢地的时刻.对单身行人是如此,对一支军队更是如此.这时候,一切困难似乎都已经克服,在大多数情况下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下坡是容易的事情,这时候,人们会觉得自己比企图阻挡他们的任何人都占优势,他能看到前面的整个地区,并可以在事先一眼就控制整个地区.因而,一条通过山岭的道路的最高点经常被看成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事实的确是这样,但是决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是如此.所以,统帅们在讲他们的历史时经常把这样的地点称做锁钥地点,当然,他们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而且大多是从狭隘的角度上把这些地点叫做锁钥地点的.有一种错误的理论主要是以该看法为基础的(劳埃德也许可以说是这种理论的开创人),它把通向某个地区的几条道路的汇集点所在的高地看作是这个地区的锁钥地点,看成是控制这个地区的地点.这种看法很自然地和一个与它十分相近的观念(即系统的山地防御)融为一体,因此使问题越来越玄虚了.人们再把山地防御中起很重要作用的一系列战术要素和它联系起来,很快就离开了山地道路的最高点这个定义,而一般地把整个山脉的最高点,即分水点看成是地区的锁钥.
    正是在那个时期,也就是十八世纪的下半叶,流行着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地球表面是由冲刷过程形成的,于是自然科学就在地质学范围内支持了军事理论,让实际生活中的真理的每一个堤防都被冲溃了,当时的各种论断都是按照地质学进行类比而得出的,都非常不切实际.因而,人们在十八世纪末听到(或者更正确地说读到)的,除了关于莱茵河和多瑙河的起源以外,就没有别的东西了.固然,这种胡闹多数只是出现在书本上,而书本上的知识能够进入现实世界的永远只是一小部分,何况理论越荒谬,进入现实世界的就越少.可是,我们谈到的这种理论对德国来说并不是没有产生过有害于行动的影响,我们并不是无的放矢.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愿意提起两个事件.第一.1793年和1794年普鲁士部队在孚日山的两次重要的战局,这两次战局都受了格腊韦尔特和马森巴赫的书本理论影响,因此学究气很重.第二.1814年的战局,当时一支二十万人的军队曾经盲目地遵循这种理论而经过瑞士开往朗格勒.
    一个地区的高地,即使是所有河流的发源地,大多也不过是一个高的地点罢了.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人们对于这种高地对战争事件的影响所写的所有东西,由于夸大和滥用了这个本来是正确的概念,完全成为荒诞无稽的东西.一个山岭假使是莱茵河和多瑙河和德国所有六大河流共同的发源地,也只能在它的上面设置一个三角标记,除此以外不可能有更大的军事价值.要在这个山上设置烟火信号已经不太适宜,要设置骑哨就更不适当,至于要配置一支军队,那根本是不行的.
    因而,要在所谓锁钥地区(即各个支脉的共同发源地和水源的最高发源地)寻找一个地区的锁钥阵地,纯粹是纸上的空谈,甚至是和大自然的情况不一致的.在大自然中山脊与山谷并不像地形学所说的那样便于从上而下通行,山脊和山谷实际上都是纵横交错着的,并且周围山峰环绕,中间低处积水的情况也挺多见,人们只要看一看战史就会知道,某一地区的地质学上的重要地点,在军事上所起的作用常常是很小的,人们构筑的防线常常在它旁边通过而没有利用它,因为具有其他地形条件和符合其他要求的地点比它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