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十七章

儿童资源网

战争论(中)-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十七章


    现在还要稍微谈一谈在进行这种防御时,通常兵力可以分割到何种程度.
    任何一个这样的防御配置,都是把主力在最主要的山间通道上占据的阵地为中心的,这个阵地大体位于整个防线的中央.其他军队从这一阵地向左右派遣出去,占领最重要的山口,于是整个防御配置就是由大体位于一条线上的三.四.五.六个以至更多的防哨组成的.这一防线可以延伸或必须延伸的长度,应看具体情况的需要而定.两三日的行程,也就是六到八普里就很适当,当然也有延长到二十普里,甚至三十普里的.
    在相距一小时,或者两三小时行程的各个防哨之间很可能还有一些大家后来才发现到的次要的通道.这里可能会有一些可以配置两三个营而又非常适于用来联系各主要防哨的好地方,这些地方也要派兵占领.当然,很容易设想,兵力还可以进一步分割下去,一直分割到单个步兵连和骑兵连,并且这种情况在过去也是屡见不鲜的.总之,兵力的分割是没有到处可用的限度的.另外,各个防哨的兵力大小应看整个军队兵力的大小而定,因此,对各主要防哨可能或应当保持多少兵力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我们只想提出几项根据经验和事物的性质所得出来的原则作为考虑力量部署的依据.
    (1)山脉越高,越难通行,兵力分割的程度也就可以愈大,而且也必须愈大,因为一个地区的安全越是不能通过部队的机动去保障,就越必须依靠直接的掩护来保障.阿尔卑斯山和孚日山或里森山的防御相比,兵力分割的程度必须大很多,因而更接近于单线式的防御.
    (2)只要进行山地防御的地方,至今兵力都是这样区别的:主要的防哨大都在第一线只有步兵,在第二线只有几连骑兵;只是配备在中央的主力在第二线才有步兵,并且最多也不过几个营而已.
    (3)只在极少数的场合,才留有战略预备队以增援受到进攻的地点,因为在正面延伸很长的情况下,人们本来就已经觉得到处兵力薄弱了.因此,增援受到攻击的防哨的援军,大部分是从防线上没有遭到攻击的防哨中抽调的.
    (4)即便兵力分割的程度比较小,各防哨的兵力相当强大,这些防哨所进行的主要抵抗也总是扼守地区的防御,某一防哨一旦被敌人完全占领,就不能够再指望用增援部队再夺回来了.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究竟从山地防御中能够得到什么,在哪些场合可以运用这一手段,防线的延伸和兵力的分割可能和容许达到什么程度,理论只能够把这一切留给统帅的才智去解决,理论只需要告诉统帅这个手段的特征是什么,它在两军会战时能起什么作用就足够了.
    一个统帅,他如果采用了宽大正面的山地阵地而遇到失败,是应当送交军事法庭审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