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十六章
四.山地与军队给养的关系.这是一个很简单很好理解的问题.当进攻者被迫停留在山地,或者至少不能不把山地留在自己背后时,山地在给养方面给进攻者造成的难处对防御者来说有很大的好处.
关于山地防御的这些考察,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山地进攻所作的必要的说明,所以这实际上是对整个山地战的考察.我们不能因为不能变山地为平原,也没法变平原为山地,不能因为战场的选定是由许多其他因素决定的,对战场好像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就认为这些考察是不对的,或者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进行的是较大范围内的行动,我们就能发现,对战场选择的余地并不那么小.如果谈的是主力的部署和活动,并且是在决定性会战时主力的部署和活动,那么,军队向前或向后多走若干行程,就可以摆脱山地进入平原,果断地把主力集中在平原上就可以使附近的山地起不了作用.
现在,我们还准备把上面分别论述的各部分归纳成一个明确的观念.
我们认为而且已经证明:一般说来,山地无论在战术范围还是在战略范围对防御都是不利的,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防御是指具有决定意义的.其结果关系着国土的得失的防御.山地使防御者无法观察敌情,又妨碍他们向各个方向的运动;山地迫使防御者陷于被动,不能不派兵把守每一条通路.这样一来,这种防御总是或多或少地成为了单线式防御.因此,人们应当尽可能使主力避开山地,把主力配置在山地的一侧,或配置在山前或者山后面.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认为,对于完成次要目的和次要任务的部队来说,山地却是一种增强力量的因素.当我们说,山地对于弱者来说,就是对于不敢再寻求绝对的决战的部队来说,是真正避难地,这和我们上面的论点并不矛盾.完成次要任务的部队可以从山地得到利益就再一次说明了不应当把主力用在山地.
那些惯于运用拙劣的作战方法的人,在具体场合也会强烈地感觉到,山地像一种密度大.粘性强的介质,能给进攻者的一切运动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很难使他们不认为我们的见解是最为怪异的谬论.那些对上一世纪以独特的作战方法所进行的战争做过泛泛的考察的人,像上述抱有直接印象的人一样,他们决不会相信,比方说,奥地利在保卫它的各个邦国时,在意大利方向上并不比在莱茵河方向上抵抗敌人更加容易些.可是,在勇猛而果敢的统帅指挥下作战二十年之久.对自己勇猛而果断的行动所取得的胜利总是记忆犹新的法国军队,以后在山地战斗中还会和在其他场合相同,长期地在运用熟练并准确的判断力方面有出众的表现.
这样来说,就好像开阔地比山地更加能掩护一个国家,西班牙如果没有比利牛斯山会更加有力量.伦巴第如果没有阿尔卑斯山会更难接近,而平原国家(例如北德意志)比山地国家(例如匈牙利)更难以征服了.这样的结论也是不对的,针对这一点我们想作最后一些说明.
我们并不以为,西班牙没有比利牛斯山会比有比利牛斯山更加有力量,我们的意思是说,假如一支西班牙军队感到自己很强大,能够进行决定性会战,那么它集中配置在埃布罗河后面,要比分兵把守比利牛斯山的十五个隘口更要好一些,而比利牛斯山决不会因此失去它对作战的影响.我们这种看法对意大利军队来说也一样是适合的.如果意大利军队分割配置在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上,那么它就可能会被任何果敢的敌人所击败,它甚至会没有可能进行决定胜负的决战,反之如果它配置在都灵平原上,那么它就会像任何其他部队一样有获得胜利的机会.但是,人们也决不会因此就认为,对进攻者来说,通过像阿尔卑斯山这样的大山脉并把它留在身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另外,在平原进行主力会战并不反对用次要部队进行暂时的山地防御,在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这样的山地进行这种防御是很合适的.最后,我们决对不认为,征服一个平原的国家比征服一个多山的国家要容易,除非通过一次成功可以完全解除敌人的武装.征服者在这一胜利之后就进入防御态势,这时候山地正如过去对原来的防御者极为不利那样,对征服者也一定同样是不利的甚至更为不利.如果战争继续下去,防御者外来的援军纷纷来到,民众都拿起了武器,那么,山地就能够增强这一切抵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