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必须讨论一下在战斗中可以导致胜利的因素.
这里不谈军队的优势.勇敢.训练或者其他素质,因为决定这一切的东西一般来说不包括在这里所谈到的军事艺术的范围之内,而且这一切对进攻与防御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甚至连总的数量优势,在这里也不能够加以考虑,因为军队的数量同样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不是由统帅的意愿决定的.况且这些东西同进攻的利害关系与同防御的利害关系是相同的.此外,在我们看来,极有利于取得胜利的只有三个因素:出敌不意.地利与多面攻击.出敌不意的效果是,使敌人在某一地点上面临远远出乎他意料的优势兵力.这种数量上的优势与总的数量优势完全不同,它是军事艺术中最重要的有效手段.至于地利怎样有助于获得胜利,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不过有一点需要加以说明,那就是这里所说的地利,不单是指进攻者在前进时所遇到的各种障碍(如陡峭的谷地.高山峻岭.两岸泥泞的河流.成片的灌木林等等),而且是指那些能够使我们隐蔽地配置军队的地形.甚至一个非常普通的地形,我们也能说,谁熟悉它,谁就能从中得到利益.多面攻击包括战术上的各种大的与小的迂回,它之所以起作用,一方面是因为敌人遭遇到火力夹击,一方面是因为敌人害怕被切断退路.
那么,这些因素对进攻与防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假如我们讨论一下上面所说的导致胜利的三个因素,那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进攻者只能利用第一.第三两个因素的一小部分,而防御者则可利用这两个因素的大部分与第二个因素的全部.
进攻者要取得出敌不意的利益,只能用全部军队对敌人的全部军队作一次真正的奇袭,而防御者却能够在战斗过程中通过各种猛烈程度的和各种样式的袭击不断地出敌不意.
进攻者比防御者更容易包围对方的全部军队以及切断它们的退路,因为防御者处于驻止状态,而进攻者是针对防御者的这种状态进行运动的.但进攻者的这种迂回政策只是对整个军队说的,至于在战斗过程中以及对军队的各个部分而言,防御者比进攻者更容易进行多面攻击,因为正像上面说过的那样,防御者比进攻者更加能通过各种猛烈程度与各种样式的袭击出敌不意.
很明显的防御者可充分利用地利.防御者所以能够通过各种猛烈程度和各种样式的袭击在出敌不意方面占有优势,是由于进攻者必须在大小道路上行进,因而不难被侦察出来,而防御者却能隐蔽地配置,在决定性时刻之前,进攻者几乎无法发现他.自从普遍采用了正确的防御方法以后,对于防御的侦察已经完全过时了,也就是说这种侦察已经不再起作用了.虽然人们有时还进行这种侦察,但收获很少.防御者可以在选好的地形上配置军队并且在战斗前熟悉地形,这对他的好处非常大,他隐蔽在这种地形中必然比进攻者更能出敌不意,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即便如此,人们现在仍不能摆脱陈旧的观念,似乎接受一次会战就相当于输了一半.这种观念是在七年战争中就已经被少数人采用过的.在二十年前流行的防御方法引起的,当时人们期望从地形方面获得的利益无非是占领一个很难接近的正面(陡峭的山坡等),而且当时军队的配置没有纵深,两翼运动不便,因而产生了这样一种弱点,即军队的配置总是由一个山头延伸到另一个山头,以至于情况越来越糟.这时候,如果两翼找到某种依托,军队就像一块绷紧在刺绣架子上的布帛一样,它的任何一点都不能够被敌人突破.军队占领的地区的任何一点都对整体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每一点都必须加以防守.这样一来,在会战中就既谈不上运动,也谈不上出敌不意了.这样一种防御与可以称之为好的防御及在现代也的确出现过的好的防御是完全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