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军队从建立它的地方出去作战,不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或战区,还是到本国的边境设防,都必须依靠这个地方,必须和这个地方保持联系,因为它是军队存在的条件.军队人数越多,对它依赖的程度和范围就越大.可是,军队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同整个国家保持直接的联系,它只要和它所掩护的正后方的那一部分地区保持相互联系.在这一地区内,必要时将为储备品建立专门的设施,并为军队的经常补充而建立一些组织.因此,这一地区是军队其他一切行动的基地,同军队应当看作是一个整体.如果为了确保更大安全而把储备品存放在筑有防御工事的区域,那么基地这个概念就会因此更为明确,但基地这个概念并不是有防御工事才形成的,基地在许多场合是没有防御设施的.
敌国的一部分领土也能成为军队的基地,起码成为基地的一部分,因为军队进入敌国以后,有很多必需品要从占领的地区获得.这时必须具备一个前提:这支军队必须确实成为这个地区的主人,也就是说,这个地区确实已服从军队的命令.可是这种服从是有一定限度的,通常只有在守备部队和巡逻队对当地居民起震慑作用的范围以内,居民才会服从.因此,对于军队的需要,在敌人国土上能够取得各种必需品的地区是很有限的,大半是不能满足需要的.所以,本国就必须提供更多的必需品,军队背后的那部分本国的地区依然是基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军队的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任何耕作区都可以供应的,另一类是只能由建立军队的地区解决的.属于第一类的主要是给养品,属于第二类的主要是各种补充品.因而,第一类也可以在敌国解决,而第二类,如人员.武器,常常还有弹药,则通常只能由本国解决.虽然在个别情况下也有例外,但这种例外的情况不多,它是不能作为根据的.因此上述区别总是很重要的,这再一次证明,军队与本国的联系是不可缺少的.
不论在敌国还是在本国,给养品大多储备在没有防御设施的地方,原因如下:一方面没有这么多的要塞来储放这里需要那里也需要.消费得很快的大量储备品,另一方面,给养有了损失也比较容易补充.与之相反,各类补充,如武器.弹药和装备则宁可从较远的后方运来,不能轻易储放在战区附近没有防御工事的地点,在敌国境内,则只能存放在要塞里.这也说明基地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供应各类补充,而不是因为它能供应给养品.
在使用前这两类必需品越是集中在大仓库里,这种从各方面来的补给品就越是汇集成大的储存地,这种储存地好像就越可以代替整个国家,它们就越同基地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决不能因此就认为仅仅这种储存地就能算作基地.
如果有些地区广阔而富庶,补充和给养的来源非常丰富,为了使这些地区更快地发挥作用,已经组织了几个较大的补给点,并且这些地区又在军队某种程度的掩护之下,距离军队很近,通有良好的道路,同军队后面的广大地区连在一起,甚而有一部分就在军队的周围,那么,这些地区就能给军队带来更大的生命力,使军队的运动具有更大的自由.有人曾经企图用一个概念,即作战基地的大小来总结军队的这些有利条件,以基地和作战目标的关系,即基地两端同这个目标(把目标想象为一个点)所形成的角度,来表示军队补充和给养的来源地的位置和状况等等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总和指标洛的理论,请参阅第二篇第二章《基地》一节(第一卷第114页)和注16(第一卷第329页......译者.)很明显,这种几何学上的奥妙不过是一种游戏,因为它是以一系列的概念替换为基础的,而所有这些替换必然损害真理.正像我们所看见的那样,军队的基地由军队赖以生存的三部分组成:当地的补给物资.各个地点上建立的仓库和提供仓库储备品的地区.以其位置来说这三个部分是分开的,不能合而为一,更不能用一个要塞到另一个要塞.一个省城到另一个省城.或沿着国境线等随意想出来的代表基地宽度的一条线来表示.并且,在这三个部分之间是不可能确定什么固定关系的,因为事实上它们的性质总是或多或少地混合在一起的.有时,要从遥远地方运来的各种补充品在当地就可以取得;有时,甚而连粮食都不得不从远方运来.有时,附近的一些要塞本身就是大屯兵场.港口或商埠,能够容纳整个国家的军队;有时候,要塞只不过是一个物资缺乏.几乎不能自给的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