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五篇-军队-第十一章
自从军队取消帐篷和采取就地强征粮秣的给养方法以来,军队的辎重明显地减少了.这一事实的最大影响当然首先表现为军队的运动加快了,即军队的每日行程加大了.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是这样.
战区内的行军却很少因为辎重减少而加快,因为大家明白,在行军的目的要求行军速度超过一般标准的所有情况下,辎重或留在后边,或先行,通常在整个行军过程中总是同部队保持一定距离的.因而,辎重不会影响军队的运动.而且,只要它不再直接影响军队,不论它可能受到多大的损失,人们是不会去考虑它的.在七年战争中有几次行军的速度是很大的,就算是在今天也十分难超过.我们可举1760年拉西为了支援俄军对柏林的牵制性攻击而进行的行军来证实这一点.他的军队从希维德尼察出发,经过劳西次到达柏林,在十天里行军四十五普里,大约每天四普里半.一万五千人的军行军能达到这样的速度,就是在今天也是很不寻常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给养制度的变化也给现代军队的运动带来了一个迟缓的因素.军队被迫自己解决一部分给养(这是常有的事),比较起从面包车上领取现成的面包来,这自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另外,在长途行军时,部队不能大量地在一个地方设营,为了便于取得给养,各师必须分开设营.我们也常常看到,有一部分军队,特别是骑兵,是必须进行舍营的.所有这些,总的说来都是使行军显著迟缓的原因.因而,我们看到,1806年拿破仑追击普鲁士军队和力图切断其退路时,以及1815年布留赫尔追击法军和力图切断其退路时,在十天内都只走了约三十普里.腓特烈大帝的军队从萨克森向西里西亚往返行军时,带上全部辎重,也曾达到这一速度.
虽然如此,辎重的减少,还是会明显增加大小部队在战区内的机动性和轻便性的(如果可以用这个词的话).一方面,骑兵和炮兵的数量不减少,马匹数目也减少了,因此,对饲料的顾虑不象过去那么经常了;另一方面,军队无需常常顾虑拖在后面的长长的辎重队,因此配置时所受的限制也比较少了.
1758年,腓特烈大帝放弃对阿里木次的围攻后率领军队时,曾经带有四千辆辎重车,为了掩护这些辎重车,他曾把一半军队分散成独立的营和排.在今天,这样的行军即便碰上最胆小的敌人,也是不能成功的.
在长途旅次行军(例如从塔霍河畔到涅曼河畔的行军)中,军队虽然减少了辎重自然要轻快得多.即使军队还保持一定数量的辎重因而每日行程仍保持一般的标准,可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以较小的代价使一日行程超过一般的标准.
总之,与其说减少辎重能够增加运动的速度,还不如说可以节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