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导读】:行骗,是为了生存。但是在生存与民族大义中,选择哪一个呢?一个女巫给出了一个精彩的答案。
靠山屯的半山腰有座女巫坟。屯里老人去世前,都要嘱咐子女,清明、十五(阴历七月十五鬼节),别忘了给女巫烧刀纸。世代相传,女巫坟至今仍供香不断,坟冢高耸,同时,女巫救村民的故事也一直在屯中流传。
东北沦陷的1935年深秋的一天傍晚,一队气势汹汹的日本兵开进靠山屯,鸡飞狗跳墙地把村民赶到晒麦场,四周点着火堆架上机枪,逼交抗联分子。
面对鬼子的叫嚣,村民们都不作声,就连孩子也不哭。
鬼子军官急了,抽出战刀一挥:“再不交人,统统死啦、死啦地有!”
正这时,日军翻译官赶来。他小声跟鬼子军官说了几句,这家伙就把刀放了下来。
咋回事呢?原来,这群鬼子最大的官儿是联队长,叫小雄次郎。小雄次郎突发了急病。这里距县城太远,回去看医生怕耽误了,就想在屯里找个土医生先给瞧瞧,他这才把翻译官打发来。
翻译官假惺惺地笑道:“乡亲们,大太君病了。你们谁是郎中,就请站出来。”
村民们闻听,心里暗骂,这是报应,死了才好呢。
屯里有郎中吗?有,这郎中还是远近闻名的祖传世医呢!可给小鬼子看病,他不干。就这样,郎中不吭声,乡亲们也不说话。
翻译官又道:“乡亲们,这位大太君,特别信服咱们的中医。他说了,要是给他看好了病,大大地有赏!”
人群还是静寂无声。
翻译官有点不高兴了:“我就不信这么大的屯子没有个会看病的。别他妈给脸不要脸,敬酒不吃吃罚酒!”
旁边的日本军官来火了,“刷”地又举起指挥刀:“机枪的准备,统统死啦死啦!”
“哎——别开枪,我这不出来了吗?”人群里响起个女人声。
大家不用看也知道是谁。谁呀?屯里跳大神的张巫婆。
靠山屯有俩名人,一个是郎中,一个是巫婆。人们有病找郎中,看不好的求巫婆。要不就是先找巫婆后请郎中。有病乱投医,患者有的信医道,有的信神道,甭管是谁,只要看好了病就成。
再说这张巫婆,年逾五十,却细皮嫩肉,浓妆艳抹,还用红毛线扎着两只短辫,看上去倒像四十岁。男人死得早,她二十多岁就学了巫道,娘家姓张,人称张巫婆。张巫婆有个女儿,长大后厌恶娘的行当,就远嫁了他乡,剩下她孤身一人,半人半仙也算活得自在。
在这危急时刻,谁也没想到张巫婆会站出来,乡亲们既感激又有点恨她没骨气。这时,人群里有人吵嚷说她是巫婆跳大神的。
翻译官怀疑地问:“你,会看病?会给大太君看病?”
张巫婆嬉笑道:“会呀,保证能看好大太君的病。”
翻译官脸一沉,冷笑道:“你还没见到病人,怎么就敢保证看得好呢?”
张巫婆依然嬉笑道:“别看没见大太君,我就知道他啥病症。”
女巫奏响的死亡鼓点(2)
翻译官哪里相信:“啥病症?”
张巫婆道:“大太君么,他骨头酸,身子乏,忽冷忽热说胡话,动不动还骂人。”
翻译官大吃一惊:“活神仙,你怎么知道?”
其实,并非张巫婆能掐会算,只是她绝顶聪明罢了。你想呀,鬼子来时肯定没病,这病可能是路上得的。现在别的鬼子都欢蹦乱跳,说明不是吃的问题。吃病闹肚子,风寒上脑袋。不是吃病定是受了风寒,为此就猜说了感冒症状。
翻译官以为碰到神医,特高兴,叫张巫婆马上去。张巫婆却道:“要我给大太君看病,你们得把乡亲们先放了。”翻译官暗想,抓放老百姓还不是一句话,眼下给联队长看病要紧,就给那日本官咕噜了几句,接着朝人群一挥手:“走吧,都回家去。可说好了,谁也不许出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