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户牖乡有个少年名叫陈平,他家中很贫穷,却十分爱好读书。他的哥哥虽然是个种田人,却十分支持弟弟求学。他想尽办法,积了一笔不小数额的钱财,毫不吝啬地把钱全部交给陈平,让陈平出外游学。
陈平没辜负兄长的期望,他出外游学几年,学得满腹经纶,远近有名。不久,他回到家乡,二十岁左右的陈平,尽管人长得魁梧,又很有学问,却娶不到妻子,这是因为有钱人家的姑娘嫌他穷,穷人家的女儿他又不愿娶,这样婚事便拖了下来。
有一次,乡中有个大户人家家中办丧事,请陈平去帮忙。陈平早去晚回,把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同乡有个名叫张负的富翁见了,很赏识陈平的才干,心想:
“这个陈平很能干,听说学问也很不错,一定不是久居人下之人,我不如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
于是,他回去把自己的意见给儿子说了,儿子起先不同意。张负又把孙女找来,孙女却早已听到陈平的名声,一口答应。张负便派媒人前去说媒,陈平很高兴地同意了。
陈平婚后,经济上富裕起来,交游的朋友也多了起来,乡人们对他更刮目相待。这一年秋天,乡里举行祭祀土神的典礼,大家一起推举由陈平来主持这一祭典。陈平便派人宰杀了牛、羊、猪三牲,带领大家向土神叩头行礼,祈求庄稼丰收,百姓平安。
根据当时的习惯,祭祀完毕后,要把祭祀用的牛、羊、猪的肉分给参加祭祀的每户人家。往年分肉,大大小小总会引起一些矛盾。这一年,陈平根据每户人家的人数多少分肉,分得公平合理,大家都皆大欢喜。乡中的父老都称赞陈平,说:
“由陈平来主持祭祀土神的典礼,真不错!”
陈平听到后,叹了口气说:“唉!假如让我来主宰天下,我也会像分配祭肉一样,使天下太平的。”
不久以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陈平参加了起义军。他先投项羽,后又归附刘邦,在汉楚相争中,为刘邦出了不少力,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功勋,被刘邦封为户牖侯。吕后临朝时,他继萧何、曹参之后,成了汉朝第三任丞相,实现了他分肉时“主宰天下”的愿望。
后来,“陈平分肉”这一典故,用来描写办事公平,或指在小事中显出办大事的才能。(衫石)
《史记·陈丞相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