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蜀都成都有个名叫司马相如的人,他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剑舞得也很出色,真可说是文武双全。他的家境贫寒,幸好他与临邛县的县令王吉很熟悉,王吉把他安顿在临邛城外的都亭(大驿站)中。
王吉为人很热心,天天去看望相如,想抬高他的声望,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临邛县有个富翁名叫卓王孙,听说县令有一个这样知心的朋友,觉得很有必要与他结识,就设宴邀请相如。
司马相如并不想结识这些有钱人,后来王吉代表卓王孙相邀,相如才答应赴宴。既然到别人家里作客,也应该像模像样才是,相如找出了行李中最贵重的衣服——一件鹔鹴裘(雁绒服)穿上,与王吉一同前往。
卓王孙见司马相如肯赏脸,十分高兴。酒过三巡,王吉请司马相如弹琴。相如在琴艺上有很深的造诣,他信手弹了一曲,谁知这一曲美妙的琴声竟引出了卓王孙貌若天仙的女儿一一卓文君。
卓文君年仅十七岁,新婚没多久就死了丈夫,成了寡妇。她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听到司马相如弹得一手好琴,不由心生爱慕。
司马相如见了卓文君的倾城美貌,也为之心动,就弹了一曲《凤求凰》。《凤求凰》是一首男方向女方求爱的曲子,卓文君立即明白了司马相如的用意。这天夜里,她不顾父亲的反对,为了追求自己的终生幸福,离家来到都亭与司马相如相会。
为了避开他人的耳目,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回到了相如的老家成都。卓文君发现司马相如穷得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但她对此毫不介意,决心与司马相如同甘共苦。
卓文君离家出走时,只带了很少的珠宝。为了两人的生活,她不断地将珠宝换钱换酒,没过几个月就将珠宝首饰卖光了。相如觉得很对不起卓文君,就把自己那件最值钱的鹔鹴裘典押给了酒家,换了几斗酒,买了一点菜,回家与卓文君借酒浇愁。
卓文君勉强喝了几口,问司马相如酒菜是怎么来的。司马相如以实相告。文君不禁泪如雨下,再也吃不下东西。相如婉言相劝,心里也觉得很不是滋味。
卓文君见司马相如为了自己增添烦恼,也很内疚,她立刻止住眼泪,安慰相如说:
“我们这样总不是长久之计,不如还是前往临邛,向亲戚朋友们借点钱,也好谋个生计。”
相如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含含糊糊地答应了。
第二天,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夫妻俩驾着一辆马车,向临邛驰去。这时的司马相如,只有一琴、一剑、一车、一马,身上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
后来,“典鹔鹴裘”这一典故,用来表示不惜以珍贵之物换酒作乐;或用来形容交谊至厚,相爱至深。(张磊)
《西京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