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畔行吟

儿童资源网

泽畔行吟


  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面对当时秦国迅速崛起的严峻形势,主张改革弊政,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但遭到郑袖等怀王宠臣的反对,被放逐偏远之地。屈原满腔的爱国热情化成传诵千古的诗歌,他采用楚地民歌体裁,创立楚辞这种文学形式,抒发心中的怨恨。诗中多以美人香草自喻,并充满丰富的想象,《离骚》是其中代表作。

  报国无门,小人得志,屈原已经预见到楚国灭亡的结局,便决定自沉汨罗江以明志。屈原到汨罗江边,“披发行吟泽畔”,遇见一位渔夫,渔夫认出了他,说:

  “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到了这步田地呢?”

  屈原喟然长叹说:“刚洗过发的人必然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也一定抖落衣服上的脏物,我怎么能以堂堂的清白之躯,蒙受不白之冤呢?”

  说完,屈原吟了一首《怀沙》,即怀念古长沙之地,临终之前还企盼着能为国效力。但他的愿望终究是落空了,《怀沙》成了他的绝命辞。

  屈原自投汨罗是阴历五月初五日,江边百姓每年逢这一天都会做了许多粽子投入江中喂鱼,以求保全他的躯体。端午节划龙船、吃粽子成为流传两千余年纪念屈原的习俗。

  后来,“泽畔行吟”这一典故,用来指遭贬斥落魄失意时吟诵诗歌;或指臣子被放逐边地。(张晓淮)

  《楚辞·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