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它坐山环水:“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黄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参天耸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挺拔、苍劲。
传说这座黄帝陵汉朝时就已存在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说:“黄帝葬于桥山。”西汉著名的皇帝汉武帝曾经来到这里祭祀。关于这事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汉武帝北巡朔方(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南归,带着十余万大军,路过桥山。当他看到黄帝陵时,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对臣下说:“我听说黄帝并没有死,现在又出现了他的坟,这是什么缘故呢?”臣下回答说:“黄帝成仙上天去了。这个陵墓是黄帝的臣下为纪念他,葬了他的衣冠。”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皇帝,也都亲自写过祭文,祭祀黄陵。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清明节,陕甘宁边区政府也有一次盛大的祭黄陵活动。4月6
日,党中央派林伯渠为代表,参加了这次民族扫墓盛典。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还共同写了《祭黄帝文》,文中盛赞黄帝的功劳:“赫赫始祖,吾华肇(开始的意思)造;胄衍(后代延续)社绵(国家长存),岳峨(山高)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远近);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祭文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祖国的精神象征。
鲁迅也把黄帝作为伟大的民族象征。他在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近年来,每逢清明节,我国人民纷纷来到黄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位民族之祖。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到大陆,差不多也都要到这里来寻根,表示后代对祖先的敬意。人们都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
因此,把有关黄帝的神话传说和科学考古发掘资料结合起来,我们对黄帝的了解就会更加深刻与真实了。他当然不是神,而是远古社会的杰出领袖,是在远古社会发生巨大转折变化时的英雄。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他的儿子有12个姓,说明当时还遗留随母姓而不随父姓的社会习惯,但他已经是中国历史上首批出现的男性领袖。在他之前,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还是氏族部落或部族,在他领导下的“一统天下”,意味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部落联盟或部族集团,为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黄帝不仅建立了国家制度的雏形,而且使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变化,从野蛮时代一下跨入了初步文明的时代,揭开了华夏民族文明历史的第一页,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