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八旗以外的所有百姓都住外城。唯独回子营近在咫尺,依靠九重。这是乾隆爱屋及乌的体现。
1788年5月,容妃病故于北京,作为皇族成员,容妃被安葬于清东陵裕妃园寝内,享年54岁。买木热·艾孜木在宫中生活了28年,她把维吾尔族的木卡姆音乐和赛乃姆舞蹈带入宫廷,在宫廷大为提倡和传播。这对西域和中原音乐舞蹈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对我国近代歌舞的形成,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就是乾隆与香妃之间的带有香艳色彩的故事传说,令人不可思议的,在乾隆与和珅之间的故事竟也涂有一层香艳色彩。
清朝的明君屈指可数,乾隆帝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样的一个贤君身边,竟时刻跟随着一个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和珅。然而为什么这样的奸臣会受到乾隆的无比宠幸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和珅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有名的“乾隆下江南”就是和珅鼓动而成的。一次,主仆二人说起江南秀丽风光,繁华都市,乾隆帝道:“朕也想重游江南。但顾虑南北迢遥,劳命伤财,朕所以未决。”和珅马上答道:“圣祖皇帝六次南巡,非但未招致民怨,反而被颂为圣君。古来圣君,莫如尧舜,《尚书·舜典上》也说‘五载一巡狩’,可见自古巡览就是盛典。但凡圣君,道本相似,何况国库殷实,金银充足,区区巡游不会耗费多少库银。”和珅这一席话,正好逢迎了乾隆仿效先祖、学尧舜的喜好,乾隆遂降旨预备南巡。和珅亲自为皇上监督龙舟等南巡的设施,华丽奢侈之极,库银由和珅流水般地挥霍掉了。和珅也因此更加得到皇上的宠信,被升为侍郎。
这种观点认为,和珅论文论武,都没有什么才能,但因为他善玩心理战术,逢迎皇上,才受皇上的恩宠。1790年,有个叫尹壮图的官员向皇上呈奏,各省库金银亏空。和珅对其怀恨在心,就一面奏请皇上命尹壮图再去查实,一面暗中派了自己的亲信前往。结果尹壮图被降职,原因是所奏不实,和珅更得宠信。官库虽然空虚,但和珅却以各种名目进行搜刮,所以皇帝不愁没银子花,和珅也更加受宠。
这是关于和珅受宠原因的一种说法,还有一种浪漫的说法。据记载,雍正帝的妃子马佳氏长得十分艳丽,在乾隆帝还是宝亲王的时候,曾钟情于马佳氏,而这马佳氏正是雍正皇帝宠爱的妃子。宝亲王时年17岁,情窦已开,常在没人的时候和马佳氏调笑。有一次乾隆因事进宫,正好从正在对镜梳发的马佳氏身后经过。乾隆出于逗乐,忽然从后面用两手捂住她的眼睛,马佳氏一惊,将梳子向后拍去,正好打在乾隆的额头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伤痕。
第二日乾隆进宫去看望母亲(雍正帝皇后)时,被母亲发现了小伤痕,乾隆经不起皇后的再三盘问,便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皇后听后大怒,以为妃子调戏了太子,下令将马佳氏牵到月华门勒死。宝亲王听后,流着泪到月华门前,此时的马佳氏已奄奄一息,宝亲王便放声哭道:“是我害了你。”说着,便咬破自己的指头,滴一滴血在马佳氏的颈上,说:“我今生无力救你,来生以红痣相认,20年后再来同我相聚。”话刚说完,马佳氏便淌了两行眼泪一命归西。宝亲王又仔细端详了马佳氏的脸面,吩咐用上好的棺木盛殓,并买通宫女把马佳氏贴身的衬衣脱下来,日日同眠。他登基后,这件事渐渐淡忘了。
乾隆朝中期时,有一次,乾隆准备出外巡视,就叫侍从官员准备仪仗。官员一下子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急得不知怎么才好。乾隆帝十分恼火,就问:“这是谁干的好事?”官员们听到皇帝责问,吓得张口结舌。只有一个青年校尉在旁边从容不迫地说:“管事的人不能推卸责任。”
乾隆帝侧过脸一看,那个校尉眉目清秀,唇红齿白,态度镇静,特别是相貌有似当年被冤屈而死的妃子马佳氏。乾隆帝心里一高兴,就把追问黄盖的事也忘了,问他叫什么名字。校尉答道:“奴才叫和珅,满洲宫学生,在銮仪卫充当差役。”乾隆又问他的家庭情况,读过哪些书,和珅也无不对答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