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没想到康熙真会同意他的请求。他好像输了钱的赌徒,又急又恨,决定起兵对抗。他换上了明朝孝服,把军队带到了永历帝(就是桂王)的墓前,他当众跪下,一边拿酒浇地,一边磕头如捣蒜。他嚎啕大哭,器得上气不接下气,趴在地上,怎么也不起来。这一哭,把军士们的眼泪也引了出来,都跟着哭了,全军上下,一片哀声。
吴三桂这个汉奸,过去亲自率兵绞杀了永历帝父子,现在却又来假惺惺地哭陵。实际是为了试探军心。他见军士们也跟着大哭,觉得人心是向着他的,不由得心中暗暗高兴。就在这一年,吴三桂把出“复明讨清”的旗号,统率人马向北进军了。福建的耿精忠马上响应。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逼死了父亲,也从广东起兵。驻守在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的汉族军阀纷纷攻城掠地,响应吴三桂。吴三桂一路顺风,没有经过多少战斗,就到达了湖南,只用了几个月的功夫,他的军队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南方六省。
“三藩”叛乱,江南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上一片混乱。
“杀了要撤藩的大臣,赶快求和吧!”
“吴三桂兵力强大,不如以长江为界,分疆而治!”
这样的议论在康熙皇帝的耳边不断响起,干扰着他的决心。但是,他再次做出决断:派八旗军全力讨伐吴三桂,坚决镇压!
对耿精忠、尚之信,康熙皇帝则软硬兼施。他一方面派他们住在北京的兄弟前往福建和广东进行劝说,一再保证既往不咎,另一方面,又派八旗军去攻打他们,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这种各个击破的办法果然奏效,不久,这两路叛军都投降了。
耿精忠和尚之信被降服,好比给了吴三桂当头一棒。这个消息传到他那里的时候,他正在饮酒作乐,听完报告,脸上立刻没了笑容,愣了好一会儿,他才忧心忡忡地对谋士们说:“皇上这样年轻,便能做出如此决断,有这样高明的手腕,我这回算是完了。我如今是骑在老虎身上啊!”说着,就老泪纵横,推杯而起。一个谋士说:“八旗军远道而来,部署未定,我们应该马上渡过长江,同他们决战,夺取全国。”吴三桂摸着满是皱纹的脸,连连摇头说:“我已年近七十,哪有这种雄心?这次起兵,原来是为吓唬皇上一下。万没想到……唉!如今轻易出动,后方必定空虚,将来万一失败,就没有了退路,不如划江而守吧!”从此,吴三桂闷闷不乐起来。
云贵地区本来就土地贫脊,生产落后。吴三桂发兵叛乱以后,粮饷主要靠四川、湖南供应。偏偏这些地方又闹起饥荒。老百姓连收成都没有,拿什么供养军队呢?他的军队一连七个月发不出军饷,士兵饿得连战马都杀了吃了。吴三桂搞割据,闹分裂,早就被人民痛恨,他的内部自然也矛盾重重。这时候,许多下级军官和士兵也趁机纷纷逃走,清军乘虚攻打过来,收复了大片土地。
吴三桂还想最后挣扎一下,在康熙十七年(公元一六七八年)三月,撕掉了“复明”的假面具,自称皇帝,国号叫“大周”,他以衡阳为首都,匆匆忙忙地举行了登基典礼。可是,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当了不到五个月的皇帝,吴三桂就连悉带气,得病死了。
吴三桂一死,局势完全被清军掌握。吴三桂的孙子、十三岁的吴世璠继承“皇位”以后,放弃衡阳,逃回了云南。清军势如破竹,紧紧追赶,相继收复了湖南、广西、四川,又在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把昆明团团包围起来,吴世璠困在城内,走投无路,服毒自杀。各地吴军全部投降。长达八年之久的“三藩”叛乱,被平息了。
由于康熙皇帝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大,又处事果断,因此避免了全国的再度混乱和分裂。“三藩”叛乱平定以后,清朝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