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靳辅治河

儿童资源网

康熙靳辅治河

  治河工程的开销很大,有时甚至要动用几十万两甚至几百万两白银。有关官吏肥饱私囊很方便,那些靠做安发财的官吏一向把当河道总督看成是美差,从中可以发一笔大财。但是,靳辅这个人很廉洁,分外之财他从来分文不取。不仅如此,他还处处以身作则,不论哪里出现险情,他都亲自到现场指挥。黄河两岸百姓和工匠夫役们对他赞不绝口,十分拥戴。

  经过八年的努力,黄河大修和增修工程结束了。康熙皇帝听说黄河大治,十分高兴,决定南巡视察黄河河道。他先到山东,察看了黄河北岸河堤一百八十里。他有时登岸步行,有时亲自涉水,用仪器勘测水势地形。靳辅跟随左右,对所有工程一一详加解释,说古论今,如数家珍。

  康熙皇帝每到一处,都召集当地的耆老秀才,了解地方风土人情。百姓在他面前,异口同声地赞扬靳辅廉洁奉公,治河有方。他听了更加高兴,视察完毕,就把靳辅召到面前,当面赐给他自己亲笔写的诗,还鼓励说:“朕知道你实心任事,两岸百姓也交口称赞你。你治河有方,朕放心了。”说完又问:“你身边一定有博古通今的人吧?”靳辅连忙如实地报告了陈潢的情况。后来靳辅又上书请求表彰陈潢十年如一日,帮助他治理黄河的功劳。康熙皇帝特地下命令,授给了陈潢金事道的官衔。

  不料黄河防治工程完成以后,一场灾难降临到靳辅和陈潢的头上。原来,康熙皇帝南巡的时候,偶尔提到开下河(疏浚黄河入海口)的想法,大臣于成龙等几个人听到这个风声,就迎合康熙皇帝,在朝廷上正式提出开下河的主张。靳辅和陈潢得到消息,立即就地进行勘测。经过调查研究,靳辅上奏皇帝,说明提出开下河的主张不妥当。因为海口处河床不高,如果再深挖,海水很容易倒灌;不如修筑海口河堤,防止河水泛流。康熙皇帝把靳辅召到北京,亲自主持御前会议,讨论此事。靳辅虽然据理力争,但众口难平。康熙皇帝也听不进靳辅的意见,另拨二十万两白银,让另外一个大臣前往黄河入海口,专管开下河的事。

  不久,又有一些人为了官田这件事弹劾勒辅。原来黄河水患基本消除以后,河两岸一些无主荒田渐渐露出水面,可以耕种了,当地的豪田强纷纷抢地霸田。有些贫苦百姓也占了小块地种上了庄稼。靳辅为了这件事给皇帝上收,请求丈量田亩,把这些土地做为官田,让百姓屯垦,收入做为治河经费。康熙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这样,地方上的豪强因为不能随意霸占土地而心怀不满;那些占了小块地的百姓也受到一些影响。于是,恶意攻击靳辅、陈潢的谣言就乘机而起:说靳辅治河无功,偏听幕宾陈潢,甚至不同意开下河,也成了一条“罪状”……于成龙暗中指使漕运总督,不放漕船进入中河,然后再四处散布河道弊坏的谣言。靳辅在朝廷上百般辩解,但是,康熙皇帝也认为他在开下河和屯田这两事上有过失,罢免了他的职务,陈潢的命运就更惨了,他被捕入京,活活气死了。陈潢死后,靳辅十分难过。可是,他不肯向朝廷上的议论妥协,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

  几年之后,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他沿途勘测治黄工程,访察民情,深深感到靳辅等人治理黄河卓有成效。他下令让靳辅复职。

  当靳辅再一次接到河道总督任命的时候,已经五十九岁了。他感到自己年老力衰,将会不久于人世。但是,他回想起十五年前赴任时陈潢的那一席话,就毅然决定接受任命。临行前,他写下《义友竭忠书》,上奏康熙皇帝,列举了陈潢的功绩,请求昭雪他的冤案,恢复他的官衔。不幸的是,靳辅到达宿迁(在江苏省)任所后,由于操劳过度,病又加重,当年冬天就去世了。他一死,为陈潢昭雪的事也就没人再提起了。靳辅死后五十年内,黄河没有出现严重的水患。百姓们怀念他,纷纷传说他是“河伯再生”,还为他建立了祠堂,靳辅留下的《靳文襄公奏议》《治河方略》,陈潢留下的《治河述言》(由他的朋友张蔼生整理)都成为我国水利史的名著,受到后人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