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功臣的血腥屠杀

儿童资源网

朱元璋对功臣的血腥屠杀

  对于刘基的死,孟森十分感慨地说:刘基的归隐,实为惧祸,激流勇退。(朱)元璋视其为张良,因而他俩之间知无不言,言听计从。刘基每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每恭己以听,呼为老先生。然而激流勇退尚且不免于祸。

  朱元璋后来与刘基的儿子谈起此事,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胡党"身上。他说:"刘伯温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吃他每蛊了。"那意思是说刘基是被"胡党"毒死的。他还说:"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党,只是老子说不倒。"朱元璋公开对外也是这样说:"后来胡家结党,(刘基)吃他下了蛊。只见一日(刘基)来(对)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怛,谅看不好。我朝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涨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瘪瘪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了。"一口咬定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但是据吴晗考证:"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如果吴晗的考证正确,那么刘基的死,就更具有悲剧色彩。朱元璋对亲信存有二心,连视为张良的刘基也不放过,却轻信胡惟庸,听任他胡作非为,又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凭他的权力威望,"胡家结党"他真的"说不倒"吗?后来终于对胡惟庸下手,其实也是对亲信存有二心的逻辑发展。

  胡惟庸的专断独行,使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明朗化了。胡惟庸之前,李善长小心谨慎,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饮酒吟诗,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甚明显。胡惟庸为相七年,大权独揽,使朱元璋觉得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绰绰有余,要以它来罗织一个"胡党",株连一大批功臣宿将,却未免牵强附会。

  北方元朝残存势力和南方的倭寇是明王朝的心腹大患,同时也是罗织罪名的有力工具。在“胡蓝党案”中,很多人被冠以“通倭通虏”的罪名,含冤而死。

  为了把罪网罗织得更大,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胡惟庸死后,他的罪状逐步升级,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置那些"胡党"于死地。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虏南倭",由此着手制造罪状最具杀伤力,于是乎胡惟庸死后罪状升级为"通倭通虏",用它来株连开国元勋。平心而论,胡惟庸的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但受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大批功臣完全是无辜的。胡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借口,凡是他认为心怀怨望的,行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党"的罪名,处死抄家。

  洪武二十三年,即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罪状又升级为"谋反"。朱元璋唆使亲信精心策划,唆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无中生有地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串通谋反。看得出来,朱元璋要借此除掉李善长,他冠冕堂皇地说:"(李)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这当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及其一门七十余人被杀,纯属冤案一桩。一年以后,解缙上疏为其申冤,他起草的《论韩国公冤事状》,由郎中王国用冒死呈上,大意是:李善长为陛下打天下,是第一勋臣,假使帮胡惟庸成事,也不过如此,况且他已经年迈,根本没有精力再折腾,何苦如此!朱元璋看了以后,无话可说,可见他也默认是枉杀。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策划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而来,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株连蔓延达数年之久。连一向与胡惟庸关系疏远的"浙东四先生"也未能幸免,叶以"胡党"被杀,宋濂的孙子宋慎也牵连被杀,宋濂本人则贬死于四川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