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忽必烈对内实行蒙古人高于其他族人的歧视政策,特别是对汉族的横征暴敛,残酷压迫,激起中原人民的不断反抗。到他身后的几个皇帝,荒淫腐败,终于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直至被推翻。
1294年2月,忽必烈病逝于大都,享年80岁。葬在漠北起辇谷(在今克鲁伦河上游肯特山南麓)。忽必烈一生知人善任,重视建军治军,维护国家统一。他主张政治与军事并用,战抚兼施,注重集中兵力,避免两线作战;善于运用远程奔袭、迂回、围歼以及步兵、骑兵、炮兵、水兵联合作战等战法,夺取胜利,为元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
任命郭守敬建造北京城
1262年,张文谦向当政者推荐郭守敬“巧思绝人”。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了32岁的郭守敬。忽必烈惊讶于这个年轻人的才学,这个年轻人陈述了6条治水建议,每说一条,忽必烈都禁不住感叹说:“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一个新生政权在其初始阶段,总透着干练与做事的高效率,任人唯贤也是贤明智慧的当权者得以功成名就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一个马背上建立起来的帝国,在一般人眼里充满野蛮杀戮的帝国,他的君王竟有如此贤明的一面,竟对科学技术如此着迷和认可。正因为有了忽必烈不拘一格的赏识,郭守敬跳过了许多条条框框,被很快任用,先是提举诸路河渠,四年后,他有了副河渠使的官职。
1264年,元将首都定在大都,即今天的北京。此时在忽必烈周围,已形成一个以刘秉忠和郭守敬为代表的技术智囊班子。同年,郭守敬随有举荐之恩的张文谦到了今天的宁夏、甘肃和内蒙古一带,主要的一项工作仍然是治水。此时的郭守敬基本都是常年奔波野外。
第二年回到都城,他被任命为都水少监,开始参与设计北京城最初的水利工程。然而1274年,他的老师刘秉忠死了。忽必烈命郭守敬和王恂接手刘秉忠开始的天文历法修改工作,参与这项工作的还有张文谦、张易和许衡。
星空与大地,有多少秘密在等待人探索发现呢?“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从47岁到49岁,是一个人创造力最活跃最旺盛的时期吗?这一时期,郭守敬直接领导了著名的授时历的制订工作,同时,他开始创造性地制作出简仪、高表等一系列天文仪器。带着制作完成的仪器上了朝,郭守敬在忽必烈面前指陈历制,从早朝到太阳下山,看得入迷的忽必烈都没有觉出疲倦。
得到最高领导者的欣赏,郭守敬对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打算,“设监候官14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27所”。
1291年,郭守敬再回到水利工作上。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议在通州和大都之间开凿运河。
此前,通州到大都,陆运官粮,赶上绵绵秋雨,牲口累死不计其数。第二年春天,工程开工了,到1293年秋天,水利工程完工,从前那种苦烈的情景再看不到了。忽必烈从上都回到大都,过积水潭的时候,见舟船遮蔽了水面,大喜,于是把这段工程命名为通惠河。
“郭守敬主持北京水政时期,奠定了今天北京水利的格局”。这是今天的人们对郭守敬当年工作成果的中肯评价。而我们还知道,对当时首都的水利规划,郭守敬还有更大的设想,他设想引到更多的水,能使舟船环城往来。但这个设想他没有实现。
是“神风”还是“豆腐渣”战舰救了日本?
忽必烈也是中国历史上向外出兵扩张的皇帝。他两次出兵攻打日本,并出兵侵入安南、占城、爪哇、缅甸等国。直至元成宗即位,下诏罢征南之役始结束,并由此转入商业、文化交往。
1274年,忽必烈以忻都、洪茶丘和范文虎为征东行省右丞,李庭为左丞,率领一支由90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东征日本,元军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很多辉煌战果。后又因天气恶劣被迫撤退,最终遭遇“神风”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