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儿童资源网

唐玄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繁荣经济

  唐玄宗抑制奢靡,提倡节俭。公元714年,为了向大臣们表示决心,唐玄宗下令将内宫贮藏的一些珠玉锦绣等堆在殿庭前焚毁,规定后妃以下不得服珠玉锦绣,全国上下不得采取珠玉、刻镂器玩、织造锦绣珠绳,违者决杖一百。他还将皇宫里用不着的宫女遣送回家,禁止贵族骄奢纵欲,反对厚葬,在他的倡导之下,奢靡之风基本得到抑制,淳朴之风逐渐形成。

  唐玄宗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增加劳动力,公元714年,唐玄宗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制还俗1万多人。唐玄宗还重视兴修水利,完善关中平原的灌溉系统,拆毁影响水道的水硝,老百姓大获其利。开元三年、四年,山东、河南等地连年发生蝗灾,玄宗听从姚崇的建议,督促州县全力捕杀蝗虫,因而减轻了虫害。他还在河东道、关内道、河南道等地大兴屯田,垦田面积达500万亩,解决了军队粮食供应的问题。

  由于当时均田制逐渐被破坏,土地兼并和逃亡现象严重,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712到725年之间,唐玄宗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这样便大大地增加了国家所控制的编户数目,

  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也增加了国家财税的收入。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由于玄宗能够任用贤才,鼓励生产,改革弊政,使得唐王朝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富庶,而且唐玄宗还非常重视文化、科技,所以在他统治期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可以说这一时期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项峰,其中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最为后人称道,而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开元年代。科技也领先世界,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测算子午线长度的僧一行。另外,这一时期的书法与绘画也蓬勃发展,出现了伟大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

  政治的清明,导致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以至天下富庶,在开元年间出现了空前的盛世景观。这与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善用人才是分不开的。“开元盛世”是唐王朝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前所未有的太平景象。

  天宝年间危机重重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在取得了这些成就以后,唐玄宗自以为天下太平,进取心也逐渐消失,变得骄傲怠惰,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他对大臣的忠谏听不进去了,反觉得讨厌,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

  李林甫是个不学无术的佞臣,善于拍马阿谀,他勾结宫内的一些妃子、宦官,时时注意玄宗的动向,

  投其所好,当玄宗与他商量事情时,他总是迎合着玄宗,使玄宗高兴。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从洛阳回长安,但宰相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唐玄宗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