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既已至此,就顺便把武则天请下皇位,迎立中宗。政变的第二天,武则天下《命皇太子监国制》。政变后的第三天,中宗即位,去掉武周国号,仍称为唐,中断了十五年的大唐复立。
武则天生有四子: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在武则天称制期间,李弘、李贤被武则天毒死和逼杀,李显曾即位为中宗,但没过多长时间,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李旦也曾在中宗之后为睿宗,不过“居于别院”,从未上过龙廷。
中宗李显在武则天当政中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他先是被幽禁于皇宫别院,继而被流放到房陵,在房陵亦被软禁。在武则天当皇帝的十五年里,他们夫妻俩的确是胆战心惊地过日子,因为武则天已害死了两个亲生的儿子,李显惟恐什么时候厄运会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所以每当京城有诏书传来,李显都惶恐地要自杀。这时候,妻子韦氏总是劝他说:“人世间祸福无常,最多也不过一死,你又何必如此害怕?又为什么要急着自杀呢?”就这样,夫妻俩相依为命,一起度过了十五六年的惶恐岁月。
公元705年11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愤恨而死。死前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第二年,其子唐中宗不顾众人的强烈反对,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护灵柩回长安,与唐高宗合葬干陵。
人们看到在干陵旁耸立着两座高大的石碑:一座是“述圣记碑”,记述着高宗的文治武功,碑文是武则天写成的。另一座就是武则天女皇的纪念碑,碑上只字没有。据说立无字碑也是女皇的遗嘱,让她的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无论是汉朝的吕后还是唐朝的武则天,她们身为女人,在其柔媚的外表下,掩盖着的是果敢、狠毒、强硬的性格。她们将刚烈和妩媚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把大略雄才与阴险狠毒的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她们具有英雄之相。
武则天称帝十五年,前后专政近五十年,在她掌握政权期间,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间,共取进士二百零五人,而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五十五年间,取进士一千多人,选拔了一大批庶族地主出身的优秀人才。她还极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倡导编纂了许多文化典籍。
当然,武则天晚年生活靡费很大,让她的侄子武三思及男宠张氏兄弟把持朝政也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尤其是她纵容女儿太平公主争权夺利,做了许多坏事。另外,她任用酷吏,大杀宗室大臣,李唐宗室近支被杀尽,除自己的亲生儿子李显、李旦以外,唐高祖、太宗、高宗的子孙全部诛除。十四年间的五十八个宰相,被杀被贬各有二十一人,占百分之七十二以上。武则天终于落下了一个“千古忍人”的恶名。
但无论如何,武则天还是像一颗流星划过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苍穹,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引发着后人无限的思考。她的所有的意义,就在于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
的确,她想把李唐王朝变为武周王朝的企图是失败了,后人谈起武周时期,只是把它当作唐朝的一个小插曲,或是唐朝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本不把它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朝代,更何况武则天临死之前,还政于李氏,仿佛本来是李家的政权,自己只是代为管理一段而已,连自己都不承认有独立的皇帝资格。
当然,武则天更没有把中国变为一个“女儿国”,没有把中国的男皇制改为女皇制,尽管她不服,尽管她采取了许多畸形的手段进行抗争,她还是失败了,她所争取到的最大的荣誉是能与高宗合葬,这或许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她有着同皇帝平等的女皇的地位,但要想压倒男皇,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然而,这已经够了,武则天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皇帝宝座上,给门阀士族势力以毁灭性的一击,使这块板结的土壤开始松动,也给黑沉沉的男人世界以沉重的一击,使中国的男人们终于被迫正眼看看女人,也重重地当众打了中国宗法观念的一记耳光,让中国男人从此不敢忘记中国女人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