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亲理冤案

儿童资源网

唐太宗亲理冤案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广施德政,大唐国泰民安,成为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就在人们的欢庆声中,京都长安街头出现了一处与贞观盛世极不协调的风景。一位六旬老翁,身穿一件白色长袍,长袍后面有一个大“冤”字,前面是一份状子,老翁声泪俱下地向过往行人申诉儿子的冤情。

  老人姓杨,魏州板桥人氏,儿子叫杨贞,是魏州禁卫军。这天,杨贞身带佩刀,出门公办,经过板桥一家客店,正是吃午饭的时候,他打算填饱肚子,再去赶路,酒菜用过,顿觉头昏目眩,不知不觉趴在桌上睡着了……第二天早早起来上路,无缘无故被人当成杀人犯,扭送进了官府。

  原来,那天夜里,老板娘回了娘家,客店老板张迪被人杀死在床上。住店的客人中,除杨贞离店,其余人都在店内。客店伙计狗儿首先怀疑杨贞,他认定杨贞杀死张迪,趁人们还未起床就仓皇逃窜了。狗儿颇有心计,他一面让人看住店里的客人,一个也不许离开,留作人证,一面带人追赶杨贞,捉拿凶手。好在杨贞并未走远,一会儿就被追上了,从杨贞身上搜出了一把血迹斑斑的佩刀,人、证俱获。

  魏州刺史升堂审案,看了杀人凶器,验了张迪身上的刀痕,传了人证,当堂将杨贞定为杀人凶犯。杨贞拒不招供,刺史大人施用酷刑,屈打成招,将杨贞打入死囚牢,待秋后处斩。

  杨贞判了斩刑,杨父深知儿子的为人,决不会无缘无故杀人,一定是被人冤枉的,可魏州刺史定的铁案,要解救儿子,谈何容易!他不忍心看着儿子做冤死鬼,要拼命为儿子申冤。杨父闯州过府,向上申诉,终因杀死张迪的凶器是杨贞的佩刀,杨贞又身带佩刀,仓皇逃窜,可谓铁证如山,不能翻案。老人只好身背状子,上长安去告御状。

  皇宫深似海,咋能随便进出。杨父无法见到皇上,心想,皇上见不着,可以见长安的父老,不如将儿子的冤情公布于众,造成影响,或许能引起官府的重视,说不准还能惊动皇上。于是,杨父买了一件白袍,咬破食指,在白袍的背面写了个大“冤”字,又用自己的点点鲜血,在白袍的正面写成了一份血泪交融的状子。他将白袍穿在身上,每天往来于长安街市,向人们诉说儿子的冤情。行人看着状子,听着老人诉说,被老人的爱子之心所感动,为杨贞的冤屈鸣不平,只是无能为力,一个个摇头叹气,留下一片同情声。

  围观的人群中,有位中年汉子,虽穿一身布衣,却气度不凡。他上前问老人:“老人家!您儿子有如此冤屈,为啥不到金銮殿上去告御状?”“金銮殿警卫森严,我小老儿哪进得去啊!”老人可怜巴巴地说。“我这儿有把白纸扇,明天您带着它进宫,自然能见到皇上。”“您是……”“我是皇上的好友,到时皇上会见您的。”中年人说完,离开了老人,消失在行人之中。

  第二天,杨父拿着白纸扇,顺利地进了皇宫,在金銮殿上递上状子,跪在地上向皇上鸣冤。皇上让他平身,他抬头一看,龙椅上端坐的竟是昨天赠扇之人。杨父终于明白,昨天遇上的是微服私访的当今天子——太宗皇帝。

  太宗亲自询问了杨贞的案情,立即传旨,命御史蒋恒复审,要蒋恒将复审情况随时奏报。

  蒋恒将杨贞从魏州提到长安,初审时,杨贞一口咬定是他杀死了张迪,后来又说他没有杀人,他是被人冤枉的,可他又说不出一点翻供的依据和理由。蒋恒见人证、物证俱在,没有新的线索,此案只能维持原判,他将案情如实地奏明太宗。

  太宗听了,龙颜不悦,紧紧地皱起了眉头。问道:“爱卿可曾问过杨贞,为啥要杀死张迪?”蒋恒一愣,支支吾吾地说:“也许是图财吧!”太宗眉头又是一皱:“杨贞是见财起心吗?那么客店钱财可曾短少?”“这个……”蒋恒一时语塞。太宗要蒋恒把案情勘问清楚后,重新上奏。

  蒋恒没料到皇上会如此经心地深究这起民间案子。他不敢怠慢,回衙后立即升堂审案,又派人星夜赶到魏州勘察杀人现场,经反复核实,杀张迪者,只有杨贞嫌疑最大。蒋恒的结论是:杨贞的杀人案不能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