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尼开始无情地消灭自己的政敌。他首先下令将篡位夺权的莱昂提图斯和提庇留——拘捕归案,把他们当众处死。然后又处死这两人的同党,悬尸示众。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上挂着一长排尸体,阴风瑟瑟,尸体在缓缓地悠悠转动,其情景令人毛骨悚然。
首都内外一片恐怖气氛。对于曾经帮助莱昂提图斯登基、为他加冕的君西坦丁堡大教长,查士丁尼则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下令挖出他的双眼,留了他一条命。
大批的牺牲者并没有使查士丁尼的报复心得到满足,10年的流亡生活使他变得更加阴狠、毒辣。由于前两次政变的发动者都是军人,他们的同党也大多数是军人和大贵族,查士丁尼的复仇之剑便指向军队,凡是稍有嫌疑的军队将领,都被他一批批地赶尽杀绝,这就导致帝国军队的瓦解。公元705年冬天,阿拉伯人由小亚细亚长驱直入,陆续占领了卡帕多西亚和西利西来,以及许多重要的军事据点。君士坦丁堡危在旦夕。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查士丁尼二世仍没有停止他疯狂的报复。他不考虑如何去击退阿拉伯人,而在绞尽脑汁策划怎样惩罚当年帮助教皇、使他威信扫地的拉温那人民。他派出一支军队攻进了拉温那,在城市大肆抢劫蹂躏之后,把大批平民百姓拴在铁链子上,押回君士坦丁堡处死。
克尔松是他10年流放的地方,这里是他个人历史上最屈辱、最灰暗的一页。查士丁尼早就耿耿于怀,要对克尔松人民进行残酷的报复。他派出军队到黑海北岸的克尔松,见人就杀,见物就抢,血流遍地,惨不忍睹。
克尔松人民终于忍无可忍,他们奋起反抗,发动了抵抗暴君的起义。查士丁尼派出的军队中一部分将士也加入了起义军的行列,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这次出征失败,那个残暴的皇帝是不会轻饶他们的。
卡扎尔人也支持这次起义,他们不想放过这个入侵克里米亚半岛的机会。
起义军人选出了亚美尼亚人瓦尔达内·菲利皮科斯为新皇帝,一支庞大的舰队浩浩荡荡地驶抵君士坦丁堡。城内居民自动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进城。
混乱之中,查士丁尼二世被他的一名随从官杀死。从此结束了延续百年之久的伊拉克略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