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太爷对这一案件冥想苦想了数日,也没想出妥善处理的办法,最后只好求助上司,将案卷呈送给临江府通判张澍正,以求公断。
张通判看罢卷宗,也觉得此案十分棘手,不好处理。他在任时断过不少案,每次都是认真细致,力求公正,因此受到百姓赞扬,在临江府一带有口皆碑。面对此案,他思索一阵,便决定微服私访,一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弄清此案的来龙去脉,熟悉案情,好下决断;二来听听百姓的意见,看他们对此案有何看法。想到这里,他便乔装打扮,深入民间,进行私访。
张通判来到蓝大顺所在的村庄,找到一位老者,先闲话了几句家常,便切入正题,向老者求教。老者说:“依我看,应将米氏断给前夫蓝大顺。若不如此,日后谁还愿意应征从军,保家卫国呢?再说,那邱彬年轻貌俊,且家富业丰,舍了米氏,再娶一房又有何难?可蓝大顺就不行了,他家境贫苦,寻个媳妇很不容易。如果官府不将米氏断给他,那就苦了他,恐怕这辈子寻不上媳妇,要打一辈子光棍了。”张通判听后,点了点头,然后又找其他的百姓聊天。在微服私访中,大多百姓都同情蓝大顺,说应该把米氏断给他,这时张通判的心里已有了谱。回府后,他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较妥善的处理办法。
这一天,张通判升堂问案。原告、被告和米氏均到府衙听判。百姓们听说此事,都拥来旁观,想看张通判如何判决此案。这时,张通判命衙役拿来三个蒲团,分前、中、后摆到堂下。然后让邱彬跪在前面的蒲团上,米氏跪在中间的蒲团上,蓝大顺跪在后面的蒲团上,便开始问案。他先让原告和被告各自说了一番,才说:“你们二人各说各有理,叫本官左右为难,难下决断。常言说,强扭的瓜不甜。不如让米氏开口,尊重其意愿,她愿意跟谁,本官就把米氏断给谁,你们可有意见?”原告和被告见通判说得在理,欣然同意。张通判便问米氏:“民女米氏,你是愿意跟前面的丈夫,还是愿意跟后面的丈夫?”米氏想了想,觉得蓝家不如邱家富有,去蓝家受穷,在邱家享福。再说,蓝大顺长得粗犷平庸,不及邱彬英俊标致,这一段时间也和邱彬过热乎了,有了感情。她看了看跪在自己面前的邱彬,就说:“禀大人,民女愿意跟前面的丈夫。”张通判当即宣判:“那好,原告被告,听本官定判:既然米氏愿跟前面的丈夫,那就把米氏断给其前面的丈夫蓝大顺,特此决断,此案到此结束。”米氏一听,暗暗叫苦,意欲分辩,但仔细一想,觉得通判说得也不错,前面的丈夫不正是蓝大顺吗?想到这儿,她埋怨自己为何不说愿意跟后面的丈夫。但转而又一想,后面蒲团上跪的不也是蓝大顺么。如果我说愿意跟后面的丈夫,通判肯定会说,那你就跟后面跪着的蓝大顺吧。这样说也不为错。看来不管自己如何回答,张通判都是要将自己判给蓝大顺的。由此可见,通判是费了一番苦心的。事到如今,自己只有乖乖地跟蓝大顺过一辈子了。
自此,张通判智断争妻案一事,得到多数百姓的称赞,到处都夸耀张通判有智有谋,既支持了为国杀敌的军人蓝大顺,又让邱彬无话可说。既考虑到国家利益,又顺应民意,让三方当事人均服判决,合法理、顺民意,真是神断啊!临江府一带的大小官员得知这一消息后,也都佩服张澍正的能力和智慧,认为这个案子判得公正、合理,张通判更加受到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敬重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