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仁杰得了口供,心中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他当场判定杀人犯涂如松死刑,包庇犯汤应求革职充军,李献宗糊涂失职,杖责一百,逐出衙门。他吩咐将一干人犯先行关押,等禀报上司批复后执行。此案一判,全城百姓街谈巷议,愤愤不平,高仁杰虽然接任了古城知县之职,却被万人唾骂。
老书吏李献宗被杖责一百大板逐出衙门,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中,他不用多想,就认定这是一起冤案。老书吏忍受阵阵伤痛,心中生出了一股坚定的信念:人大不了就是一死,我就是豁出这条老命,也要把这桩案子弄个水落石出!他想起邻近古城的黄安知县陈鼎,为官刚直不阿,决定前去求他相助。他一边走,一边苦苦思索:杨三姑藏在杨府,要是能取到实证,就可越级上告了。
李献宗边走边想着心事,忽听有人喊他,原来是城里摆豆腐摊的老徐婆。她说前天早上杨家大娘子难产,请她帮忙接生,她去后一看情形紧急,就大叫再来人帮忙,丫环急拍墙壁喊三姑,只见从墙壁的暗门里窜出一个浓妆艳抹的年轻女人来,经过一番折腾,婴儿总算生了下来。老徐婆认出她就是杨三姑,只是装作不知道,而杨三姑却不认识老徐婆。
老徐婆心中明白,杨氏一案,整个古城县都在沸沸扬扬,许多人受了冤枉,尤其这个刑房李爷,对自己还有恩呢!她听说李爷已经出狱,很想去找他,但又鼓不起勇气,没想到今天偏偏让她遇上了。李献宗听罢,浑身的伤痛和劳累都丢到了九霄云外,直奔黄安而去。
黄安知县陈鼎,虽为七品小官,却才识过人,他对九口塘尸案早存怀疑,一直在冷眼旁观。这天傍晚,忽听门人来报,古城县被开缺的刑房书吏李献宗求见,便说快快请进。当陈鼎听完李献宗的叙述后,随即透露了一个消息:皇上批准了总督迈柱关于判处涂如松死刑的上奏,已派湖北巡抚吴应棻前来传旨,估计明天就会路过黄安前往古城行刑。李献宗顿时急得连连搓手跺脚,突然“扑通”跪倒在地,对陈鼎道:“陈大人,明知是冤案,却不能昭雪,我们都将成为千古罪人哪,恳望大人出谋划策!”
陈鼎沉思片刻,扶起李献宗说:“眼下还有一步棋可走,但你得再受皮肉之苦!”李献宗想也没想就说:“只要能沉冤昭雪,在下愿以性命相赔!”陈鼎一听,十分感动,他悄悄对李献宗耳语一番,并连夜将九口塘尸案的前前后后写成诉状,交给李献宗收藏在身边。
第二天中午时分,只听鼓乐声起,一群差役手执“肃静”“回避”的大牌慢慢而过,一顶四人大轿,前呼后拥而至。这时李献宗不顾一切地从围观的人群中冲到大轿前,连声喊着“冤枉”跪倒在地,双手将状子高举在头顶。
巡抚吴应棻看见有人拦轿喊冤,大喝一声给我打,护卫们把李献宗按倒在地,动起手来。李献宗忍受着旧伤复发之痛,口中一个劲地喊着“冤枉”,直把个老书吏打得声音越来越微弱,吴应棻才摆摆手问道:“你有什么冤枉,为何不到本地衙门告发?”李献宗嘶哑着嗓子回答说:“本地衙门无力申冤,详细冤情状里都有,请抚台大人过目!”吴应棻打开一看,大吃一惊:他奉旨前来,正是为九口塘尸案处斩人犯的,如今竟有人冒死翻案,看来情形非同一般!他厉声问:“你知道为死刑犯翻案的律令吗?”李献宗答道:“回大人,这是一起大冤案,非翻不可,小人准备以死明志!”吴应棻听心中一动,就命差役将他带到下榻的府弟。
当天晚上,吴应棻细细地看了这份诉状,同时又对照了总督迈柱的奏报抄件,竟然大相径庭,不觉暗喜在心。原来他此番前来,雍正皇帝另有密诏,要他顺便查访年羹尧同僚迈柱的动静,此时年案已发,如果发现异常,立刻上奏。眼前这个案子,正好让他抓住把柄。要是迈柱扳倒,皇上一高兴,自己说不定还能加官晋爵呢!吴应棻越想越兴奋,也不按当时的规矩,让李献宗滚钉板验真心了,而是让人悄悄将他带到后堂,客气地进行了询问。
李献宗刚说完,吴应棻就冲口而出:“本官明日就授命陈知县,前住古城杨同范家中,搜拿杨氏就是。”李献宗连忙摆手说:“使不得,使不得!杨同范身为生员,却是古城一霸,有财有势,耳目众多,要是这么明火执仗地去缉拿,他很快就会得知风声,极有可能将杨氏转移,或干脆杀人灭口,到头来赔上我一条命是小事,这个大冤案就再也无法昭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