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有意思的倔老头

儿童资源网

张昭:有意思的倔老头

  不过张昭一向忠直,孙权也并不因为他走保守路线就认为他有投曹的心思。张昭也仍然以长辈之姿屡次劝谏孙权,不怕惹孙权讨厌。孙权常常在武昌钓台和群臣喝酒取乐,喝得醉醺醺的,命人拿水浇大醉的大臣,说:“令儿喝个痛快,除非谁喝醉了掉在水里才算完。”张昭本来就生得威风凛凛,这会儿更是板起了面孔,走到外面自己车里端坐着生气。孙权派人请他回来,说:“大家一块取乐,老先生何故生气啊?”张昭回答说:“以前纣王酒池肉林喝到天亮,也说是取乐呢!”一句话说得孙权很没面子,只好撤了酒席。孙权毕竟不如孙策,嘴上虽没说什么,也依从了张昭的劝谏,心里还是对张昭的耿直有所不满。

  后来曹丕篡汉后,册封孙权为吴王,应当设置一名丞相,百官都认为非张昭莫属,不料孙权却说:“国家现在正处于多事之秋.丞相这个职位职责非常繁重,不算是个美差,别把老臣子给累坏了。”第一任丞相孙邵去世后,群臣再次公推张昭,孙权还是说:“丞相这个职位太累人了,张老先生的脾气这么硬,很容易得罪人,这样对他不好。”最终也没有让张昭当上丞相。其实张昭早已经做了一个丞相应该做的事情,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孙权却始终吝于给他一个名分。

  越老越辣的姜

  孙权称帝的时候,大宴群臣,称赞周瑜功劳最大。张昭正要表示祝贺,孙权说:“要是当年依了张老先生的计策,这会儿我已经在要饭了。”说得张昭汗流浃背,没多久就告老还乡了。这话正是孙权始终不拜张昭为相的重要原因,孙权始终没忘记当年张昭的主和路线。其实以张昭的刚正不阿,绝非一个苟且偷生、贪慕虚荣的小人,他当时的考虑是天下连年战乱,生灵涂炭,况且强弱悬殊,若能归顺汉室,早日统一天下,也不失为一件造福百姓的大好事。不过显然这种思路绝无可能被雄心勃勃、要称霸一方的孙权所接受,他因而遭孙权在大庭广众之下嘲笑。张昭身上的知识分子的刚直独立精神中,也混合着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迂阔,不擅长玩弄权术、取悦君主。

  张昭被孙权弄得心灰意冷,把自己手上的事务交接完毕,被孙权封了个辅吴将军、娄侯的称号,就回家乡养老去了。闲着没事,又有一肚子学问,于是就专事学问,写作《春秋左氏传解》、《论语注》。

  张昭虽然回家做学问了,老脾气还是不改,反倒老而弥坚。孙权偶而召见他,张昭还是声色俱厉,有什么说什么。孙权的旨意被张昭驳回后,很是生气,隔了好长时问也没召见他。后来蜀国使臣来东吴,口才锋利,东吴百官都说不过他。孙权这时想起张昭来了,叹气说:“要是张老先生在这儿,哪里轮得到蜀国这小子乱讲话?”第二天特地去看张昭。张昭也是厉害角色,不见他,搞得孙权只好跪在那儿请罪。张昭才说我看在太后把你托付给我的份上原谅你。倔老头和任性皇帝之间的拉锯战,也算是顶精彩的戏码。

  差点被孙权烧死

  老头张昭和孙权之间的拉锯战有一次差点闹出人命。公元232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曹魏,向遥远的东吴示好求援。孙权就派人去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张昭力劝不可。孙权跟他反复争论,张昭反而越来越固执,孙权气得半死.手按自己的佩刀说:“吴国士人进宫的时候拜见我,出宫的时候拜见你,我对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但是你每次总在大家面前驳回我的意思,不给我面子,我真怕自己会控制不住杀了你!”张昭平静地凝视了孙权许久,才说:“我知道你不会听我的话,我一再愚忠,是因为太后驾崩前,把我叫到床前,让我辅佐你。”说着老泪纵横。孙权把刀扔到地上,和张昭对泣。

  不过孙权还是坚持己见,派使者前往辽东,张昭很气愤,在家里称病不去上朝。孙权大怒,派人用土封了张家大门。没想到张昭居然在里头也用土封了自家大门,弄得孙权一点办法也没有。可见要论脾气强硬,姜还是老的辣,孙权还真不是张昭的对手。

  后来公孙渊果然如张昭预言的那样,杀了吴国使者,孙权悔悟,好几次派人去张家慰问道歉,张昭还是坚持不肯上朝。孙权没办法,只好亲自到张家门口叫他,张昭说自己病得厉害。这哪儿像名重一方的老臣和称霸江东的君主呢,倒像两个闹脾气的老顽童。于是孙权放火烧张家大门恐吓张昭,张昭索性关了二门。孙权只好灭了火,还好他没有头脑发昏,不然就会重演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悲剧。孙权可怜兮兮地在张家大门口等了半天,张昭的儿子们才把倔老头从床上扶起来,孙权赶紧把他接到宫里,拼命道歉,张昭这才恢复了上朝。这样看来,孙权倒还不失为一位愿意承认错误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