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渠以东都洛阳西苑为起点,然后引谷水和洛水入黄河,使黄河水最后流入淮水,它是沟通黄河、淮河的最佳水路路线。
同年汤帝又征发10万多淮南民众开邗沟,它是将文帝时的山阳渎再次整修和扩大,使其规格与通济渠一致。两项工程差不多半年就完成了。修成后的通济渠和重新整修的邗沟,水面宽40步,沿途两岸修建有宽阔的御道,植有榆树柳树,从洛阳到江都近1000千米,浓荫蔽日,并设置有40多所行宫,作为炀帝巡游时休息所用。
公元608年炀帝为巩固边防,下令征发河北100多万民众开挖永济渠。由于所需劳力众多,男劳力供应不足,大批妇女被征发服役。永济渠主要是引沁水向南到黄河,向北连通涿郡,全长1000多千米,工程极为浩大,并且河道宽阔。二年后,为了更进一步运送江南地区的粮食和物资,炀帝又下令在长江以南开凿江南河,它自京口镇江至余杭,全长400多千米,宽30多米,是对六朝时的江南运河的疏浚和拓宽。
大运河全长约2500千米,以洛阳为中心,仅用6年时间就完成了,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长的运河。隋朝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便利了江南财物向洛阳、长安的调运,而且对以后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的南北交流和南北物资的调运,便得益于大运河,它是唐宋的经济命脉。隋朝开凿大运河是巩固统一、繁荣经济的重大工程,也是唐宋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由于工程浩大,又是短期完成,劳役过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炀帝开凿运河,是他雄心勃勃巩固帝王基业的需要,也是他贪恋江南美景和富庶生活、巡游东都和天下的需要。唐宋及以后各朝都对隋朝大运河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疏浚和整补,尤其是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凿疏补,形成了京杭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