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云寺葫芦之谜

儿童资源网

朝云寺葫芦之谜


  一转眼,卢放的家丁从朝云寺带走了四个葫芦。卢放在南疆也度过了两年。他越来越怀念自己的亲人,恨不得能立即得到皇帝的恩典,即刻回到长安去。
  又是一年秋天,卢家又来了人探访卢放。这一次,卢放把他带到了朝云寺之后,圆慧大师没有再拿出葫芦了,他告诉卢放:“如果今年冬天你拿不到皇帝的赦免诏书,就请你自己也在外面买一只葫芦送来。”
  卢放莫名其妙地看了看圆慧大师,圆慧大师还是那样,说了一句之后就保持缄默了。卢放只得悻悻地离开了。
  冬天转眼就到了,南方的冬天也是刺骨的寒冷。卢放苦苦地等待着来自长安的诏书,他在心里千万次祷告,希望圆慧大师的预见得以实现。然而,随着池塘中的冰块逐渐消融,也不见长安有任何好消息传来。卢放死心了。皇帝让他在这里流放十年,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三年里改变主意呢。卢放决定,去买一只葫芦来。既然他相信了朝云寺的大师,不就是区区一只葫芦吗?为什么不按圆慧大师所说的那样去做呢?
  出乎卢放意料的是,买葫芦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他几次上集,也没能买到葫芦。他待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对于农期也有些清楚,现在买不到,等葫芦成熟后,他去买一只应该不难。
  卢放把买葫芦的事一直记在心里,等到这年秋收时,卢放赶到了附近的农户家中,上门购买葫芦。
  “是做菜吃的,还是做水瓢用的?”那户农家老人问道。
  “不,都不是,我要买一个完整的老葫芦,送进朝云寺。”卢放答道。
  那个老人瞪圆了眼睛:“这么说,你是个外地人?羁留在这里回不去了吧?”老人问道。
  卢放也很吃惊,他点头应道:“是的,你老怎么知道的?”
  老人长长地叹了口气:“我虽不信佛,可是我知道这里来的外地人都喜欢在庙里寄放一只葫芦。万一他们回不去了,那只葫芦还能派得上用场。”
  卢放想问个详细,谁知那个老人和圆慧大师一样,也不肯回答了,只是说道:“等到你应该知道的时候,寺里的方丈会告诉你的。你还是把葫芦拿走吧。这个葫芦我白送给你了,不要银子。”
  卢放拿到了葫芦,当夜就送到了朝云寺。圆慧大师还不在那里,他的徒弟收下了葫芦,还让卢放写下了名帖,说是这样做,他好禀告师傅。
  卢放照做了。留下了名帖之后,卢放回到了住处,他隐隐觉得葫芦应该是个谶语,只是他不明白那谶语究竟是什么。
  好在第二天他就接到了皇帝大赦的圣旨,圣旨不仅宽宥了他的罪责,还让他官复原职,即刻回京听用。
  卢放心里那个高兴劲呀,就甭提了。他立即打点行装,跟着钦差就回去了。回到京城,已是半个月之后的事儿了。卢放和妻子董氏聊天,说起这次被赦免,万分庆幸。“还是多亏娘子贤惠,要不这个家就散了。”
  董氏抿嘴一笑道:“这不都是你自己的功劳吗?我几次修书告诉你,家里一切安好,都是因为你的功劳呀。只是你负罪在身,别人不让我把话说得太透了。你这次能回来,也是因为高子贵大人和李承芳大人在朝的亲属替你说了很多好话,打动了皇帝和众位大臣呢。”
  高子贵和李承芳他们的亲属替自己说了好话?卢放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他们为什么要替自己说好话,难道就是因为那些个葫芦吗?
  董氏答道:“那些人家对我们多有照顾,你过些日子,得好好感谢他们才是。”
  卢放一一应了,等到他上朝鄞见了皇帝之后,卢放就一一登门拜访,向高子贵李承芳等人的亲友道谢。那些人也纷纷答礼,说卢放能回来就好,能回来既体现了皇恩浩荡,又体现出苍天不负善人。“多亏了卢大人您呢,要不,我们家的尸骨都没处寻了。对了,还得替我们谢谢朝云寺的那位住持呀。”说着,这些人家纷纷拿出了封好的银子,递给卢放,让他做个代表,好生感谢圆慧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