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枝牡丹的传说

儿童资源网

枯枝牡丹的传说

  (一)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有位姓卞的抗 金将军率部途径洛阳,时令正值隆冬季节,满眼百草枯黄,千树凋零的凄凉景象。

  将军急欲催马征程,马鞭折断,便顺手在路旁撇了一段枯枝,打马向东而去。

  几经转战,一天他率部来到江苏省盐城的便仓镇,已是人困马乏,亟待休整。将军下马,环顾四周,将权作马鞭的枯枝插入地下,以令所部在此安营扎寨……。

  翌年的春天,那段插入地下的枯枝竟抽出了嫩芽,展出了新叶。随着谷雨过后,又神奇般地开出了鲜艳美丽的花朵。当地百姓闻得此事,从方园百里纷纷赶来观花烧香。经药农辨认,方知是一株牡丹。人们奔走相告:“大宋有望,大宋有望。”并将此牡丹呼称为“枯枝牡丹”。后来,当地人捐款筑台,兴建了“枯枝牡丹园”,将此牡丹奉其中。

  (引自刘翔、徐晓帆《牡丹大观》)

  (二)

  据说施耐庵与刘伯温是上下村子人,打穿开裆裤,两 人就在一起,是屁股沾尘灰的朋友。后来上学,俩人又在一个书房,投的一个师。他俩的师父,可是个“云彩里伸腿——不是凡脚(角)”:种过田,跑 过生意,当过兵,做过官脚踩了半个中国。晚年设账收徒,一次只收四人,到施、刘上学时,就他俩。两人都聪慧异常,老师一点就亮,根本不作费劲。老先生在精心授业的余暇,常常拈须自得地说:“想不到临老结大瓜,晚年才教到这样两个可心的学生。”准备在施、刘结业后,他就关门收摊子啦!

  施耐庵年长两岁,做事稳重,三步一计,计计得中。刘伯温精灵些,一步三计,三计难活一计。刘伯温非常尊敬师兄,施耐奄也很爱护师弟。转眼三年过去了。一天,老师向他俩问道:“两位徒儿,准备将来干啥?”刘伯温风快地说:“治国平天下!”施耐庵想到晚上,才向老师回话:“遇则治天下,阻则自己受。”刘作温听愣了,说:“施耐庵讲的对,谁能保着一根竿子爬到头呢?”停停,又说:“明日,你俩就满师了。念师生之谊,各送一朵花给我作纪念 吧!”

  老夫子就是怪,要个礼物也与众不同。时当十月,万物凋零,哪有花呢?刘伯温就找了一朵迟开绛红菊花。施耐庵想了想,捏了一截牡丹枝子。牡丹叶子一落,那黑瘦的枝子,就象枯的一样,有什么样哩!? 先生拿起刘伯温的绛红菊花看看,颜色还可以,虽然迟点,毕竟开了。心想,这可能预兆刘伯温发迹晚。又伸手拿起施耐庵的牡丹枝子,看不到花。以为老眼昏花,就揉揉眼,又瞅了瞅,还是看不到花,放到鼻子上闻闻,才晓得是牡丹枝子。他不解地问:“耐庵徒儿,你怎么以枝当花呢?”施耐庵回答说:“老师,我平生就爱牡丹,她不畏淫威,武则天在冬雪天一声令下,百花俱开,唯独她铁枝傲上,不改本性。现在不是牡丹花季,我只好以枝代花。”先生点点头收下。虽然心里佩服,但觉得毕竟不是好兆头。人各有志,不能相强。只是对施耐庵日后会吃性子硬亏不放心,于是对两位徒儿说:“现在朝纲不振,政治腐败,天下大乱,即将到来,你俩会不会各保其主,翻脸不认人,师兄弟干起来?”两人都 干脆地答道:“不会。”第二天,先生送别他俩,嘱咐说:“日后,望你俩记住:同窗谊厚莫相忘,手足情深互提携。切切。”两人记住了。辞了先生,施耐庵向西走了。刘伯温又与先生讲两句话,也往西走了。

  不久,元末农民大起义。施耐庵帮助陈友谅拉了队伍,做了军师。陈友谅没有队伍以前,对施耐庵 言必听,计必从,很快地人马增 多,地盘扩大,在全国成了一支响当当的队伍。可是坏了,后来陈友谅变了,他不能居安思危,每打下一座城池,就选一次美女。施耐庵谏发九次,都未听;第十次,施耐庵又谏了,陈友谅还是不听。施耐庵挂冠遁了。隐到家里,种着牡丹,过着耕织、写书生涯。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