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上前对着那担草头看了又看,此时,草头在端午的眼里不再是草头了,而是两个可恶的日本鬼子,端午举起冲担,左一下右一下,愤怒地向它们捅去。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那担草头竟沉重得像两个大铁砣,端午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举了几次都没能把它放到肩膀上。
端午只得抽出冲担,重新把那担草头仔细地打量一番,那担草头并不比别的草头大,为什么就那么沉呢?端午当然不会服气,这多天都过来了,还能被这最后一担草头难住?
端午看了看地势,将两个草头搬到了田埂上,他自己弯腰站在了田里,这样就会省下不少力气,容易把草头放到肩上去。随着端午一声怒吼,草头终于上了他的肩头。但是,接着问题又来了,这担草头实在太沉了,端午刚将它放在肩上,腿肚子就开始打战了,眼睛也一阵阵地发黑。
这时,端午又开始恨了,他恨他狠心的父亲,也恨没用的自己。可不管他怎么恨,身上始终没能生出更多的力气来。
这是怎么了,这个曾经屡试不爽、帮他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的办法,怎么突然就失灵了?端午只有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往稻场挪去。
从田头到稻场有一里多路程,端午不停地提醒自己,不能倒下,千万不能倒下。端午完全是凭着意志力往前走,身上汗流如注,眼前金星乱冒……
眼看稻场就要到了,端午已看到了通往稻场的那道长坡。就要到了,就要胜利了……
端午不停地给自己打气,他还张着嘴巴,想露出一个胜利的微笑,可没等他将笑容舒展开来,就眼前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端午是半夜才醒过来的。端午睁开眼睛,见守在床头的母亲一个劲地抹眼泪。母亲见端午醒了,就一头扑在端午的身上,放声大哭起来。哭过一阵,母亲看着端午的脸说:“儿啊,你总算醒了,我还以为你醒不过来呢。”
看到母亲伤心欲绝的样子,端午的泪水也溢满了眼眶。端午问母亲:“那担草头为啥就那样沉呢?”说罢,端午闭上了眼睛。听了端午的问话,母亲扭过头去,身子像筛糠一样抖着,端午躺的那张老式木床也跟着晃荡起来。
过了一会儿,母亲对端午说:“好儿子,你还太小了,农活你做不来,还是听你爸的,去学校复读吧。”
端午被那担草头压倒后,像大病了一场,身体变得很虚弱。可他父亲仍然不愿放过他。父亲对他说:“你以为你多能,你连一担草头都对付不了,你还能干什么?”
父亲的话让端午一怔,是啊,自己连一担草头都对付不了,今后还能有多大的作为?农村不仅需要体力劳动,更需要脑力劳动。而体力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看来,自己不去复读的决定是个错误。
刚好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信。信是村里那两个上了大学的同学联名写给他的。同学在信中说:“端午,来吧,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是帮我们实现理想的地方。相信凭你的聪明,复读一年,明年一定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在大学里等着你……”
看完两个同学的信,端午对大学更加充满了向往,他感到周身的热血在沸腾。第二天,他就回到了学校,开始复读。因为有了那份向往,复读时,端午特别用心。
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努力,端午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二年高考时,顺利地考取了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端午大哭了一场,端午的父亲母亲也都哭了。哭过后,母亲跟端午说:“儿啊,你不是想知道那担草头为啥那样沉吗?今天我可以告诉你了,那担草头中间的稻穗,被你爸放进泥水里淹过。”
“放进泥水里淹过?”端午求证似的看着父亲,父亲有些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端午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父亲说:“我怕你挑完那担草头后,就永远不去学校复读了。”
端午若有所思地问父亲:“那两个同学的信,也是你让他们写的?”父亲沉默了一下,又点了点头。
看着有些苍老的父亲,端午的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