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中的数学
《墨经》在数学方面,提出了一些几何学的定义,这表示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理论几何学的萌芽。例如:
“平,同高也。”说的是平的定义,指出高低相同就是平。
“直,相参也。这里参就是三。三点共一线就是直,这是直线的定义。
“同长,以正相尽也。”是说两个形体相比较,恰好相尽就是长度相同。
“中,同长也。”说的是形体的对承重心的定义。
“圆,一中同长也。”这是《墨经》中对圆的定义。这与近代数学中圆的定义“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墨经》中还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代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书中写道:“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是无间也。”“端”字原意是植物初出土的芽尖,整个植株由它长成。这里借用来描写几何学上的没有厚度也没有间隙、无法间断的“点”,这种思想虽然在现在看来还不是十分准确,但在当时的文明程度下,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