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驰研究员告诉记者,在学习历史之前,他曾经在医院的口腔科工作过,“经验告诉我,眼前的这副牙齿,它的主人应该不止50岁。”
刘驰说,就牙齿而言,古代人的和现代人的不一样。相同年龄,古代人的牙齿比现代人磨损厉害,因为古代的食物比现代的要粗糙;同样是现代人,因为阶层不同,食物有差别,因此即便同龄,牙齿磨损的程度也不一样。2号墓里的年长女性,在当时的社会阶层里属于贵族,因此,她的食物相对精细,也就是说,这副牙齿的主人,她的年龄应该更大。“我判断,应该在60岁以上,具体的年龄数字则无法下定论。”据此,刘驰有这样的观点,“我觉得,这位女性就是卞夫人,另一位年轻女性,极可能是她的婢女。当然,这是在我们相信当地考古部门给出的资料的前提下。”
通过牙齿判断死者的年龄,为何会出现将近10多岁的误差?采访完刘驰研究员后,记者带着这个疑问,又找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刘所长告诉记者,出现这种误差,是完全有可能的。
“判断2号墓中的年长女性,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主要是依据她头骨的骨缝愈合程度,还有牙齿的生长磨损程度。一般来说,对于孩童,根据骨缝判断年龄是比较准的;对成人来说,就不太准了,无法精确到个位数。而且,因为黄种人的体质人类学标准尚未建立,因此我们现在的判断标准,根据的是西方,也就是白人的标准。这样一来,产生误差的可能性就又大了。”
刘庆柱还对史书记载的卞夫人年龄表示怀疑:“卞夫人出身歌姬,在嫁给曹操之前,社会地位并不高,古代的史学家居然能报出她出生的具体年份。真实性颇值得怀疑。我根据多种因素综合推测,卞夫人死时应该是60多岁,而非史书记载的70岁。所以,就目前的证据来看,2号墓中的年长女性,可能是卞夫人。当然,等到1号目的挖掘清理出来后,也许情况又会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