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鼠”蒙哥马利
1942年7月1日,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8集团军的新任司令官受到德国战斗机的攻击而毙命。于是,本已奉命指挥“火炬作战”的蒙哥马利,在24小时之后又奉命飞往开罗,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第8集团军是一支由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和英国人组成的部队。失败的阴影、沮丧的气氛笼罩全军。蒙哥马利受命于危难之间,到任后立即整顿部队,分析敌情,把新的目标和必胜信心灌输给官兵。他命令部队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得从阿拉曼战线撤退。他针对隆美尔引诱盟军装甲部队先攻击、后用火炮击毁盟军装甲目标,从而使德军的装甲部队主宰战场的惯用战法,一反过去的战略战术,采取以逸待劳的方针,进行阵地防御战,迟滞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8月31日,隆美尔的部队补足了油料之后,向盟军发起攻击。蒙哥马利在战前做了严密认真的准备,并靠自身的洞察力和新建立起来的情报网,对德军的这一行动了如指掌。他简单、精确的诱敌计划,预备队的慎重集中,装甲兵力的严密控制,严峻环境下的沉着应战,很快使英军化被动为主动。在德军装甲纵队预定出发前两小时,英国皇家空军夜航轰炸机对处于集结状态的德军运输车辆实施破坏性攻击。战斗开始后,英空军又专门对付行进中的德军坦克,使德军遭到了重大伤亡。经过两天的激战,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反被包围,无力重新发动进攻。蒙哥马利乘机由防御转入进攻,严令部队紧紧抓住德军的一切弱点给以致命打击。在作战中蒙哥马利身先士卒,经常奔波于各战场。他不戴头盔,却戴一顶澳大利亚军帽。这顶在英军高级指挥官中独一无二的贝雷帽,发挥了异乎寻常的作用。它成了蒙哥马利的外部标志。官兵们在前线见到它就会受到鼓舞。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英国第8集团军重振军威,连连奏捷,素有“沙漠之狐”称号的德军名将隆美尔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地位。1942年10至11月,经过几番交战,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军团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英第8集团军赢得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的重大胜利。英军以伤亡1.3万人,损失100门火炮、500辆坦克的代价、歼灭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5万余人,摧毁火炮1000门,坦克500辆左右。蒙哥马利由此声名大震,被称为“沙漠之鼠”。1942年11月至1943年底,蒙哥马利转战西西里和意大利。这段时间,他虽无特别的建树,又在西西里无端地指责过美国名将巴顿和布莱德雷,公开对美国人的军事能力表示不信任,曾引起不少非议,但总的说来还是胜多败少。
1944年1月,蒙哥马利被任命为盟军集群司令(包括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各一个集团军),负责准备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作战——诺曼底登陆战役。这是他戎马生涯的又一光辉时节。他充分发挥出色的组织才能、过人的意志、敏锐的眼光和称职的指挥官所必备的“简单观念”,在设于他母校圣保罗的指挥部里,精心制定了代号为“霸王行动”的战役计划。为了实现战役的突然性,盟军曾采取许多措施隐蔽地集中兵力兵器和迷惑德国人。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战役开始,7月24日,盟军占领了宽100公里,纵深30一50公里的登陆场。这个登陆场的面积虽然比蒙哥马利制定、经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批准的预定登陆面积要小一半左右,但在占有绝对制空权的条件下,盟军仍能在这个登陆场上集中大量兵力兵器,使德军的一切反扑都归于失败,从而实现了总的战略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