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月氏王后乃真尔朵听说有汉朝使者来访,也非常高兴,隆重接待了张骞。张骞被带进一个大毡帐里,王后向他询问了汉朝的情况,显得兴致很高。聊了一会儿,王后问张骞:“汉朝离我们这里很远,你为什么要来我们这呢?”
张骞立即解释了自己的目的,请求大月氏与汉朝一同抗击匈奴。
大月氏王后叹了口气,说:“匈奴太强大了,没有人可以打败他们。先王确实被匈奴人残忍地杀害,但那毕竟是过去很多年的事了。现在,我们已经迁徙到了这里。这里离匈奴很远,中间隔着几个国家。这里水草丰茂,比原来的地方更能养育牛羊。你也看见了,我们在这里是大国,没有人敢侵袭我们,无论是大宛、大夏,还是安息、康居、身毒,他们都不敢像匈奴那样侵袭我们。我们很喜欢这个地方,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很富裕,有无数的羊只马匹。我们不想冒着可能失去现在的幸福的危险去攻打匈奴。更何况,我是个王后,有些事,我即使想帮你也无能为力,很多事情上我都要听其他王公大臣的意见。而问题就在于,我们所有人都很满足现在的生活,没有人希望这样的生活被打破。”
第一次会谈就这样无果而终了。但张骞还不死心,想等待时机再一次劝说月氏王后。在月氏逗留半个多月后,月氏王后又召见了张骞。张骞再次向月氏王后陈说了结盟之事,月氏王后并不关心张骞所说之事,她只是询问了汉国的事情,并仔细询问了汉国皇帝的传承以及执政等一些事情,张骞依自己所知如实回答。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其间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最终还是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返回。途中,再次经过匈奴地界,张骞等人又被匈奴人发现并被扣押。幸好匈奴内部突然发生了内乱,张骞等人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从向西域出发到回到长安,张骞这一次行程足足花了13年时间。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并提到他在大夏看见中国邛山(在今四川)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蜀地不远。
虽然没能完成联系月氏人共击匈奴的任务,但已经对匈奴打了许多胜仗的汉武帝并不在意。张骞13年里不忘使命已经让汉武帝非常感动,更何况张骞还带回了西域诸国的情报。汉武帝认为张骞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后来又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去通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300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10000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张骞留在乌孙,与乌孙王商讨抗击匈奴事宜,同时派人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等国。不久,张骞回到长安,一年后病故。之后,张骞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他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从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在两千多年前成功的外交活动,加强了西北边境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友好团结关系,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发展了我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和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首次交流,开创了“丝绸之路”。
而这条丝绸之路的形成,却是起源于汉朝对月氏国的寻找。因为一个偶然的消息,张骞远赴西域,使月氏国重新出现在历史上,还为汉朝与世界的沟通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一次奇妙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