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电影导演找他的演员——
“喂,我已决定由您担任《‘火气大’伯伯》这部片子的主角。”
“我?你是讽刺我吧?”
“哦,错了,我找的不是您。对不起。”
“哼,说一声‘对不起’就完事啦?你做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浪费了我的时间,浪费了我的精力……哼!哼!!哼!!!”
“哈哈,看来我还是没错,您的火气比我的演员大得多,就请你来扮演‘火气大’伯伯吧。”
一位作曲家向电台提建议——
“我建议,最好把今天‘歌曲选播’节目里的《笑个够》那首歌抽下来,换上另一首——眼泪汪汪。”
“我不是电台,我是听众,一个歌曲爱好者。《笑个够》和《眼泪汪汪》是同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对吗?”
“哈哈,对极了,真是意外遇知音。我就是这两首歌的作者。我认为后一首歌是我的顶峰之作,而前一首歌太幼稚,太肤浅,太不能代表我的水平了。”
“可是,我和我的许多朋友都喜欢《笑个够》,不喜欢《眼泪汪汪》。”
“是吗?……”
一位当妈妈的突然接到车祸通知——
“请镇静,女士,您儿子不幸遇到车祸。”
“天哪!”
“他已经昏迷过去。我们从他身上找到了您的电话号码。”
“呜……怎么搞的呀,他一定是被坦克撞了!”
“奇怪,您凭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因为我儿子开的是本地最大的超级卡车,除了坦克,什么车子都撞不过他的。”
“什么?原来你儿子是开卡车撞人的那个!见鬼,那骑自行车被撞的青年不住在这里?”
“哼,不知道是哪家倒霉的小子。”
豆制品厂和西餐社联系——
“西餐社,明天有一大帮外宾要来参观咱们的豆制品厂,请帮助准备三百个色拉面包。”
“对不起,我们这儿是旅行社。不过我可以立即支持你三百个面包。这本来也是准备招待客人的,可是外国旅行社派来的代表说他们不喜欢这个。对了,顺便向您订货,这位外国代表想买些中国特产带回去,让家人也一饱口福。”
“他要什么?”
“三百块臭豆腐干。”
一家商店给他们的“协作单位”通消息——
“明天有一部分紧俏商品内部处理,我们打算给你们留一些。明天整日下雨,就请后天来取吧。”
“错了,我们是气象台。不过我们也挺愿意和贵店建立这种协作关系。”
“你们也有什么内部处理的东西吗?”
“呃,我们可以提供‘内部预报’。比方说,根据内部预报,明天中午十二点二十三分至五十七分雨势暂停,我们可以趁这机会来取你们的内部处理品。”
一个少年打电话向一家成人杂志社询问稿件,却遇到一位专门为孩子写作的阿姨(或是奶奶,一位她说话时也像写作时一样,喜欢用娃娃腔,所以听不出她的确切年龄)——
“喂,本人是文学爱好者,我的那篇描写六国间谍大混战的拙作,不知你们过目了没有?”
“嘻嘻,真逗!我呀,一听就听出来啦,你呀,还不满十五岁,是一个想装成大人的孩子,对不对?嘻嘻!”
“我也一听就听出来啦,你是一个想装成孩子的大人。”
“哟,你真机灵。你别装大人啦,咱们交个朋友怎么样?‘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喂,喂!你……怎么挂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