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1815年1月,美军粉碎了英军的进攻,取得战争胜利。1814年初,美军进一步改组指挥机构,大胆提拔年轻军官取代老朽无能的将领,立有战功的布朗、伊泽比、斯科特、杰克逊等人被委以要职。高级将领年龄从60岁降至36岁。此外,美军加紧了对军队的训练。北部军区副司令斯科特认为,战胜英国,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训练。他从3月至6月对3000名军人进行了严格而紧张的训练,使部队的战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这期间,英国从欧洲战场脱身,大举增兵北美。一方面继续用海军严密封锁美国沿海,使美国的外贸和渔业几乎全部中断。另一方面,双方在各战场展开激战。在五大湖区,美军7月5日和7月25日在奇普瓦和隆迪斯兰两次同英正规军正面交锋,并展开白刃战。美军经强化训练,战斗素质大大提高,把英军打得溃不成军。英军大为震惊,大叫:
“啊,这是正规军!”两战美军伤亡近1200人,英军损失近1500人。
9月11日,美五大湖区舰队司令麦克多诺指挥14艘美舰同两倍于己的英舰队交战,击毙英舰队司令,俘英舰4艘,取得“麦克多诺大捷”(又称普拉茨堡战役),从而消除了英军从加拿大入侵的威胁。
在东海岸,英将罗斯8月19日率军4000人登陆,直奔首都华盛顿。美军集中正规军和民兵7000人迎击。但英军300人的先头部队一发起冲锋,美军便溃不成军。麦迪逊总统及政府成员仓皇出逃。英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华盛顿,将白宫等政府建筑付之一炬。
9月12日至14日,英军又进攻巴尔的摩。美军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抗击。这时,有一个美国律师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被关在英军营中,他目睹了麦克亨利堡垒激战的场面,特别是看到了堡垒上空硝烟中飘扬的星条旗,不禁热血沸腾,以激动的心情谱写出了传世之曲《星条旗永不落》,“我们一定得胜,正义属于我方……星条旗将永远高高飘扬在这自由的国家,勇士的家乡”。这首歌曲使军民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们奋勇战斗,击退了英军进攻,并击毙了英军司令罗斯。后来这首歌又传遍美国各地,并成为美国的国歌。
1815年1月,美军取得了新奥尔良大捷。当时英军出动7500人,想夺取南方重要港口新奥尔良。防守该城的是美军名将安德鲁·杰克逊。他手下只有6000人,大部分是民兵,他决定用防御战挫败英军进攻。他精心组织防御,令部下用棉布包上沙子垒起高墙,并组建了美国第一支黑人部队。1月8日,5000多名英军排成整齐队形敲着军鼓发起冲锋。
英军的猛烈炮火打在沙包上,毫无杀伤力。杰克逊大喊:“我们要让新奥尔良变成英国人啃不动的硬核桃!”他沉着地等英军离得很近才下令开火。美军躲在坚固的工事后面发射猛烈的火力,英军像割下的稻草一排排倒下,尸横遍野,三个纵队指挥官均身负重伤,司令帕克南爵士也饮弹毙命。英军死伤2000多人,狼狈溃逃,美军乘胜追击,又俘虏500余人。美军仅伤亡70多人,取得辉煌胜利。
英军在战场上连连失败,被迫求和。根据双方1814年12月签订的《根特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同时,美国也放弃对加拿大的领土要求。第二次美英战争以美国胜利而告终。
美国胜利的原因,在于这场战争具有扞卫民族独立、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美国的对外扩张企图是次要的),也在于美国军民英勇奋战的结果。
这场战争与独立战争不同,仅仅是一场有限战争。双方参战的规模不大,多是营团规模的战斗。双方伤亡也不大,美国伤亡总数为5700人,英军与此相当。在战争中,海军起了决定性作用。英国海军的海上封锁使美国蒙受了严重损失,而美海军的胜利使美国控制了五大湖区。在战争中,双方均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如空心爆破弹、火箭、世界第一艘蒸汽战舰、水雷等等。在战术上英军使用了两栖登陆战术,步兵使用战壕来隐蔽,而美国工兵则在构筑工事、架桥铺路中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