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大起义

儿童资源网

印度民族大起义

  德里、勒克瑙、詹西等起义中心相继陷落后,各地分散的起义军约15—20万人转入游击战。中印度起义军自詹西陷落后,即向卡尔皮集中,并决定据守这一战略要地。但当即受到北印度和南印度敌军的夹击,不得不于5月22日撤离,向西边的瓜廖尔进军。6月1日,起义军解放瓜廖尔,建立了临时政权。英国对此十分恐慌,从各方向调兵遣将进攻瓜廖尔。17日,战斗在城东南郊激烈展开,詹西女王始终和起义士兵一起奋战。起义军作战非常勇敢,由于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轰击,起义军伤亡越来越大,但詹西女王仍不断地向前线聚集部队,英勇抗击敌人的进攻,坚守最后的防线,最后壮烈牺牲,表现了她非凡的勇气和英雄气概。20日,起义军退出瓜廖尔,转战各地,与英军周旋,使英军疲于奔命,一筹莫展。但由于起义军内部发生矛盾,无法协同作战,英军实行收买政策,许多封建主叛变投敌,起义军首领有的退走尼泊尔,有的被害遇难。到1859年底,各地零星的游击战最后都停止了。

  关于这场大起义的性质,西方国家认为是印度兵变或是封建王公叛乱,企图否定这个重大事件的政治意义和民族性质。马克思最先对这一事件作出了民族起义的判断,列宁也称这次起义为印度土人反抗英国的起义,印度革命者把这次起义称为第一次印度独立战争。断定这次起义为民族大起义是有充足理由的。民族起义是指各阶级共同进行的以推翻外国统治为目标的起义。在近代通常发生在殖民地,在半殖民地一般没有民族起义,只有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殖民地之所以会发生民族起义,是因为外国殖民者对殖民地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不仅压榨人民,也损害了某些封建主的利益,在一定条件下,会促使他们和下层人民一起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发起反殖民起义。印度大起义就是这种情况。

  轰轰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在英国殖民者的残酷镇压下虽然失败了,没有达到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目的,但它却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使英国消耗战费4000多万英镑,大批英国军官和士兵毙命,打破了英国殖民者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人民斗争的信心。继这次起义后不久,爆发的1860年孟加拉农民起义就是与这次民族大起义有密切联系的。这次民族大起义是印度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起义以前的100年是英国征服印度和建立殖民统治的时期,起义以后,迫使英国为了加强殖民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销东印度公司,由英国女王直接统治印度;下诏书尊重当地王公的权利,调整了与封建主阶级的关系;彻底改组军队,增加英籍士兵人数;加强铁路、通信建设等。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印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促进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彻底瓦解创造了物质基础。这次民族大起义又是印度民族斗争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爱国的封建主为领导的旧式起义和斗争,在此之后则是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新式起义和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打乱了英国的侵略部署,间接地支援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反英斗争,在亚洲近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这次民族大起义被英国殖民者残酷地镇压下去了。起义的失败,除了统治印度的英国资产阶级实力强大,英军武器精良,装备先进,起义军装备和纪律都不如英军外,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掌握起义领导权的封建主在英国威胁利诱下,纷纷投降叛变,使起义遭受极大的损失。起义爆发后,一些封建主因其特权被剥夺,与殖民者发生矛盾而参加了起义,但在英国殖民者的收买政策下,除少数土邦王公外,多数都叛变投敌了。第二,起义军组织分散,行动上各自为政,缺乏得力的领导人和统一的领导,不能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德里起义军声势很大,也建立了政权机构,但并未成为领导全国的中心,使德里保卫战成了孤军作战。以后在各地开展的游击战也是互不配合,结果被英军各个击破。第三,起义军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战略,使敌人掌握了主动。北印度各地的印籍士兵发动起义后,几乎同时向德里集结;德里失陷又一起向勒克瑙转移,而且均取守势。当时德里并不是英军要地,如北印度起义军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孟加拉的加尔各答、西印度的孟买、南印度的马德拉斯等战略要地发起进攻,就可大量牵制敌人,使战局完全改观,由于起义军采取了单纯防御战略,使英军能调集兵力,进攻起义的中心地区,接连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义失败终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