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黄继光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他穿上的崭新的军服,高兴得一宿没睡好觉。他想,我已经是志愿军战士了,一定得好好学习杀敌本领。
1951年7月1日夜,黄继光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大桥,到了朝鲜前线,被分配到连部当通讯员。黄继光刚刚在连部报了到,就问连长:"什么时候打仗啊?"连长说:"性子莫急啊?来到这儿,还愁没有仗打?现在的任务是练兵,只有练好了本领,才能打胜仗!"黄继光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来朝鲜之前进行了短期军训,但是,连一些武器的性能都还没有掌握,怎么上前线杀敌呢?
从第二天起,黄继光就认真学习使用各种武器,步枪、手榴弹、还有自动枪、火箭筒、六零迫击炮,样样武器他都会用了。
不久,连里进行了一次攻防演习,连长特别要考察一下黄继光这个新来的通讯员。一个月亮皎洁的夜晚,微风吹拂着满山遍野叫不出名的杂树野花。连长一声令下,演习开始了。一排担任假敌,守住一个山头,二排担任正面攻击,吸引"敌人"火力,三排实行迂回从侧翼突破。"黄继光!"连长叫道。"有!""立即去三排传达命令,实施向敌人侧后迂回,强攻敌人阵地,15分钟拿下山头!"继光流利地复述了连长的命令,躬身向三排方向跑去。借着月光,连长见黄继光一会儿疾跑,一会儿隐蔽,在开阔地带则利用仅有的几棵马尾松作掩护匍匐前进,动作十分麻利。黄继光在一条小河前停住了,是涉水过河,还是走远处的那座小桥?黄继光猫着腰向着小桥跑去。可是,突然又停下了脚步,左右看了看,果断地下了河。他一步一步小心地朝前走,枪枝弹药被他高高地举过头。不大一会儿,黄继光向三排传达完命令,又从原路跑回来了。可是,黄继光找不到连长了,他四下张望,紧张地思考着,便向连长新的指挥位置跑过来。连长对黄继光在演习中的表现非常满意。连长在总结时说:"黄继光是第一次参加军演习。他在传达命令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利用地形、地物,并在指挥所转移位置后,迅速作出判断,顺利找到新的指挥所。"连长也指出黄继光的不足,主要是过河时有所犹豫,一开始想过小桥。如果是实战,那座小桥不是被敌人炸掉,就是被敌人火力控制,往桥上走不是要挨敌人的子弹吗?好在,他很快就过了河,可是,耽误了几分钟时间,就有可能误大事。黄继光听了连长的总结,心想,要当个好战士不容易,还得苦学苦练才行。
故事三:当好一颗螺丝钉
1952年2月,黄继光跟随部队来到五圣山前的781高地。黄继光想,这下可有仗打了。可是,越想打仗,越没仗打,领导上让他跟副指导员吴保生一起随连后勤转移到五圣山后面去。黄继光沉不住气了,找到副指导员,说"我参军快一年了,连一次小仗都没打过,这算什么志愿军战士?我妈妈正等着我的立功喜报呢。让我留在前方吧,我一定努力杀敌,争取戴大红花!"副指导员挺喜欢黄继光这个小战士,但是,觉得黄继光还不懂得后勤工作的重要,就开导他说:"小黄啊!你看看咱这个钟走得准不准啊?"继光说:"挺准的""为什么那么准呢?""里头的机器挺灵呗!""机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发条、齿轮、还有表针、表盘。""还有什么?"继光眼珠子转了几转,想不起来。副指导员说:"想想看,齿轮、表针、发条是由什么联接起来的?""是一颗一颗小螺丝钉。""对了,要是没有螺丝钉,机器不就散架了吗?还怎么能转动呢?"黄继光挺聪明,他明白了,副指导员是让他懂得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从此,他不再要求留在前方了。
黄继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了6个月的后勤工作,很出色。他除了送信,整天不闲着,拾柴、挑水、切菜、烧锅,成了炊事班的一员。别的同志让他歇一会儿,他说:"我比杨根思、董存瑞、刘胡兰差远了,人家立了那么大功,咱干这点活还累着啦!"每次给前沿分发弹药,黄继光都抢着去。别人一天送两趟,他一天送三趟。他还跑到机炮连帮着打坑道,抡起大锤来,一口气就是一百多下。人家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不说就跑了。连里有个打铁组,黄继光经常从外面拾来炸弹片、汽油弹壳,有一回还背来半截坦克车上的炮筒子,有空还跟着学打铁,他打的菜刀、锅铲、斧头,还正经不错呢。黄继光用肥皂特别费,每回都买好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