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战争:巅峰对决干戈动
辽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协和,兵强马壮,指挥正确,能在宋军合击的态势形成前集中兵力,把握战机,在平原开阔地带利用己方的骑兵优袭,攻击战斗力已大大削弱的宋军,并敢于勇猛追击,以扩大战果。
辽军在再次挫败宋军的进攻后,又一次转而采取攻势。
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举南下,前锋抵达邢(今河北邢台)、洺(今河北永年东南)、淄(今山东淄博南)、齐(今山东济南)一线。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军在萧太后和辽圣宗的统率下再度大举南下。辽军在侵入宋境后,即派出使者请和。十月,辽军在击败部署在边境一线的宋军主力后,移兵东攻瀛州(今河北河间)。宋知州李延漏率众坚守。辽军围攻多日,昼夜猛攻,死者达三万余人,城仍固守不下,只得移军南下,同时又遣使请和。十一月,辽军进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大将萧挺凛中伏弩死。辽军一面屯兵澶州城下,与宋真宗所统宋军主力对峙,一面与宋方谈和。此时,辽军虽已击败宋军第一线的主力,长驱直入,攻克祁(今河北安国)、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和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三城,但广大的河北地区仍在宋人之手。
辽军前有坚城大河及宋军主力,后有伺机而动的宋河北军民,全军已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加以瀛州一战后,辽军损失颇重,大将身死,锐气受挫,虏掠又无所得,战败则全局不堪收拾,也就不敢在胜算不大的情况下孤注一掷,与士气高涨的宋军新锐决一胜负,而只想通过和谈解决争端。宋人也因争战多年,无法击败辽军,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决意议和。
十二月,宋辽讲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承认边界现实,宋每年予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澶渊之盟”。从此,宋辽二国维持了一百余年的和平通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