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儿童资源网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大量资金投入后,人们最关心运河申遗成功到底能带来什么?除了普遍公认的文化、精神价值外,人们最关心是其经济价值。

  已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杭州西湖提供了范本。西湖入遗后的第二个“十一”黄金周,旅游总收入87.65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并显示出了巨大的欧美游客市场潜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提出,申遗成功后,应该让大运河可持续发展,首要原则就是要尊重历史和自然,以合理的方式让文化遗产延续,同时治理好沿线的水污染。千万不要将运河文化简单化、商品化,也不要随意“打造”运河文化。

  [揭秘]

  中国为何能有2个项目同成“世遗”?

  我国今年有两个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个是大运河,一个是丝绸之路。但按照规定,每年每个国家只有一个文化遗产的申报名额,也因此我国今年的名额,给了大运河。而丝绸之路则是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名额。

  大运河的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从淮安到扬州这一段称为邗沟的运河,目前仅存5公里,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遗存。这让它成为大运河一个厚重的历史符号。从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时的第一铲开凿算起,邗沟已有近2500年历史。后来它成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部分。

  扬州有关京杭大运河的故事有许多。为了看琼花动用200万劳工,开凿了京杭大运河让隋炀帝背上穷奢极欲的“骂名”,而实质上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才能将大量的物资从江淮运到北方。

  [延伸阅读]

  申遗成功,只是起点

  申遗成功之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位申遗专家不断强调:申遗的最终目的还是加强保护。

  “不是申报成功就没事儿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说:“其实很多项目在申请过程中,保护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甚至与国际水平接轨。但申报成功后,还需要加强进一步的管理,加大投入。比如提高保护的标准,从全新的局面开展保护工作。今后探讨的重点还要放在如何推动跨国保护上,三个遗产地国家要组建保护联盟,形成互相协商的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也认为:历史是民族的记忆,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有历史的记忆才会有凝聚力,而保持这种记忆的方法就是予以保护。“重申遗、轻保护”是一种短视行为,各地方政府要保持冷静头脑,不要因为申遗成功了就放松保护,不能把重点放在过度开发利用上,要让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