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之路

中国儿童资源网

我的文学之路

  童年的“幻想之角”

  我出生在上海市郊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在我8岁那年就去世了,全家靠母亲含辛茹苦地务农和已出嫁的姐姐的帮助,勉强度日。在这样的环境里,就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拥有书籍、钢琴之类的熏陶了。但这一切,丝毫也没有影响我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

  我最早受到文学熏陶,来自母亲讲述的民间故事。母亲目不识丁,但记性特好,肚里有着讲不完的故事。我不会忘记家乡的夏夜。我卧在门板上看星星,母亲在旁一边摇着大蒲扇,一边给我讲故事的情景。些故事,便是我啜饮的第一口文学乳汁。

  待到上学认了不少字时,母亲的那些民间故事远远不能满足我的欲望了。渴望读书、喜欢画画、唱歌和摆弄乐器的我,便想方设法为自己创造一些艺术的环境。我至今都没有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这个贫农的儿子如此痴迷于文学艺术。

  哥哥读过的文学课本,可以说是我最好的课外阅读了。我准备了一个大纸板箱,把那些课本编了号,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箱内,一有空就翻出来读。以后,每当积攒到了一点零钱,就买本书充实我的纸板图书箱。到我考上师范学校的时候,我那纸板箱里,已经拥有100多本藏书了。

  离家两百米处,有一片小树林。我常常一放学就朝那里跑。我趴在他塘边听小虫悦耳的鸣叫声,迎着清风闻甜丝丝的野花香,或音干脆就朝草地上一躺,让自己进入想入非非的幻想世界。小树林里还有一棵高大的榆树,榆树分布匀称的枝丫,犹如一张空中躺椅。每当我在偷树下“迷恋”够了种种游戏,便纵身上树,躺在“空中躺椅”里,进入了另一种“迷恋”——看书;有时,甚至会不知天高地厚地做起“作家”梦来。那种舒坦,那种幽静,那种清新,完全是一种书房里所寻找不到的奇异的艺术氛围。因为有了那张“空中躺椅”,尚读小学四年级的我,便已经读完了《安徒生童话》和《三国演义》、《水浒》、《岳飞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各种古典小说。“空中躺椅”成了我独特的“阅览室”。我走出“阅览室”便给同学们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还跟高年级男同学争论哪个梁山好汉的武功最高强。……

  我的“双向型”性格我小时候其实是个性格很内向的人,除了上学做家务,就是找个地方文文静静地看书,很少到外面去“野”。所以,我的学习成绩很优秀,深得老师和家人的喜欢。

  到读初中的时候,我渐渐地变得活跃起来。就读师范学校以后,我简直成了学校里无人不知的“大名人”。我曾是团支部书记、学校团委宣传委员、合唱团指挥、广播站站长、舞蹈队和话剧队队员,会弹钢琴、拉手风琴、吹笛子、拉小提琴。我还参加过学校航海队、田径队、篮球队,跟着实习老师学少林拳,乒乓球也打得很棒。看看,够活跃了吧。当然,一旦手里有了本书,我马上又会像小时候那样,文文静静地坐在那儿,半天也不挪一个窝。

  我的“双向型”性格并不是天生的,它其实是随着我的文学艺术素养的不断提高而渐渐造就的。看来,一个人的性格确实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自我”的因素。因此,人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性格的自我导向,去实现性格的健康发展。

  懂得了这一点,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发展我的“双向型”性格。

  我的“双向型”性格的内向深沉部分,使我能静得下心来,甘于寂寞,苦心经营我所从事的苦差使。但是,一旦写得太苦,并且到了灵感枯竭的时候,我的“双向型”性格的外露部分会向我发出“禁令”,指引我去轻松轻松,玩一玩,听听音乐,唱唱歌,跳跳舞,找个朋友聊聊天……

 1 2 3 下一页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