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的“双向型”性格的外露活跃部分,又使我能不断增加我所十分需要的各种艺术素养:音乐、美术、体育、哲学、美学……乃至新闻记者所必备的交际和采访技巧等。一旦我的“双向型”性格的外露活跃部分占了太明显的上风,我的“双向型”性格的内向深沉部分又会向我发出另一种“禁令”,指引我去“思考一切”,指导我把写作当作一种渴望,当作一种责任、义务、使命。
文学创作需要“双向型”性格,我愿我的“双向型”性格更加健康地发展。
寻找突破口我正式爬格子投稿是从1980年开始的,当时,我在《少年报》当记者,总想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写成小说。我像一头莽撞的小鹿,到处乱撞:写小说,还写故事,也写诗歌……尽管也发表过一些,但根本就不成气候,自己也觉得很紧张,别别扭扭,极不顺手。我彷徨、迷惘了好一阵子,不知该怎么走下去。
就在这时,我读到了一篇出色的少年报告文学作品,那就是著名作家李楚成的《生活的斗士》。作品写了残疾儿童马隽同病魔斗争的生动故事。作为《少年报》记者的我来说。马隽的事迹早有所闻;然而,却没有想到用文学去反映它。现在,作者去反映了,用文学的形式把它反映得那么生动形象,那么感人至深,那么具有震撼人心的穿透力!
我喜爱《生活的斗士》。也就是这篇文章使我走上了写少年报告文学的路。
于是,我寻觅到自我。我开始把自己的写作重点由小说、故事、诗歌,转入少年报告文学上来,并且首先把笔触对准了那些活泼可爱、富有才干的小明星。王晓东、车晓东、亚妮、翁钦露、沈洁、吴佳妮、杜冰蟾……这些少年儿童中的佼佼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各自的成长道路上全都碰到过障碍和挫折,有的甚至是相当坎坷的。无疑,他们身上闪耀的理想光芒,他们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奋勇拼搏的斗志,都是大小读者所迫切需要的。我写他们取得了成功,文章多次获奖。
从1981年到现在,光是报告文学我就发表了一百多万字,出版了《迷恋》、《多梦季节》、《中国神童》、《女中学生的感情世界》、《送你一束紫罗兰》等个人专集著作8部,前后获三十多项文学奖,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界还举行了我的作品讨论会。
这段路,我走得好欢畅!
只因为我找到了那个最适合我的突破口!
以真诚换真诚报告文学的灵魂是情感,是用一种用真诚的情感去感召人,影响人!我从走上这条路的那天起,就立下誓言:要么不写报告文学,要写的话,就要写一种充满真情实感的报告文学。
我每写一部作品,总是努力将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融台在一起,成为他们的灵魂。写到谁我就体察谁;人物爱,我先爱;人物恨,我先恨:人物哭,我先哭;人物笑,我先笑,如痴如醉,如醉如狂……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了解熟悉人物,才能完全进入“角色”,使自己的情操、感情,乃至整个心灵都撞击出火花,勃发起一种不能自己的热情。这种热情又把自己抛掷到使自己激动起来的那个人物的精神世界里,站在那个人物的位置上倾诉,全部的情感也便自然、真挚地流露于笔端。
我写《中学生圆舞曲》时,是一位女中学生首先向我表达了真诚。她将一个连外婆都不愿意告诉的隐秘故事告诉了我,这使我大受感动。你献给我一片真情,我要还给你万般情谊。我在整个采写过程中,始终以自己的一片真诚,向女中学生大胆坦率地展露自己的隐秘世界,讲述自己的种种感受。于是,也便有了《女中学生的感情世界》里的许多真实新奇的珍贵故事。
当然,有了情感却不懂得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也不行。作家的那份真诚的情感,毕竟是要通过各种文学技巧恰到好处地传递给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