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记者采访来到杭州湾畔,在没有“金”更没有“山”的金山县,发现了一座用6万双手托起的“金山”,在这座“金山”上,你能听到一个个闪光的故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手拉手。
金山、六安,在抗洪中拉起手
1991年夏天,一场罕见的洪水袭击了华东地区。上海市虽没直接遭受水灾,但是为了降低太湖的水位,减轻兄弟省的灾情,上海毅然炸开了太浦河红旗塘。为此,金山县的许多农田被淹,再加上8月7日来了一场龙卷风,金山县的损失就更大了。就在金山人民奋勇抗灾的紧张时刻,有关单位请求金山与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县结成定向救助县。
8月7日,龙卷风刚过,金山的6万名少先队员就开展了为六安小伙伴捐钱捐物的活动,几天工夫,就收到了捐款106538.99元,学习用品129358件,衣服80525件(套)。
8月中旬,县少工委的两位主任:团县委分管书记沈华棣、县教育局分管局长薛毓良等率领慰问团亲自把捐赠物品送到了六安灾区。当他们亲眼目睹了一所所倒塌的校舍和一群群面临失学儿童后,立即向六安县教育局要回了一份“63所受灾最严重的学校名单”。
从此,在少工委主任的亲自牵线搭桥下,东海之滨的金山红领中和大别山区的六安小伙伴拉起了手。
照着学号找朋友
金山县红领巾理事会的小理事们看着慰问团带回来的“63所受灾最严重的学校名单”,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结果:小理事们一致认为,六安小伙伴面临失学的困难,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帮助他们,为他们捐款捐物,更要在精神上帮助他们,与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战胜困难,走进课堂,继续学习。我们要号召全县少年儿童开展“金山——六安手拉手活动”。
于是,金山的63所中小学与六安的63所中小学结成了“手拉手”联谊校。接着,中队与中队、小队与小队也拉起了手。“手拉手”的第一步就是写信。9月中旬,金山县的少先队员寄出了第一批慰问信,共6000封,信封上的收信人姓名都是联谊中队中某位同学的学号,而这个学号与寄信人的学号正相同。
两个相同的阿拉伯数字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两位素不相识的红领巾的手拉在了一起,成了好朋友,多有意思!
国旗下的远方来信
六安的小伙伴终于回信了。
这是1991年国庆前夕。朱泾二小的全体少先队员集合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
校长走上了主席台,她激动地说:“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念一封远方的来信,它是六安县新行小学五(2)班的胡发信同学寄来的:
尊敬的朱泾二小的老师和同学,我是一个孤儿,父亲去世,母亲再嫁,我在姑妈家生活。那场可恶的洪水冲走了我家的房子,也冲走了姑妈家的房子。在政府和学校的关怀下,我已上学了。学校还把你们捐来的衣物和学习用品发给大家,我得到了衣服、书包、文具盒、钢笔和本子。我没有感受到‘世上只有妈妈好’,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原来,世上还有许许多多比妈妈更好的人在关怀着我!……”
念到这里,校长掏出了手绢,许多同学的眼里噙着泪水,操场上一片寂静。
以后,这封信在全县少先队员中广泛流传,成了国情教育的生动教材。金山红领巾捐给六安小伙伴的是有价的东西,而他们得到的回报却是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因为,他们从胡发信和许许多多六安小伙伴的来信中看到了贫困地区小伙伴是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地生活和学习的。
这正是“手拉手”的目的!
手拉手,拉来了“六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