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冬天,出奇的寒冷。灾区下雪了。金山县的红领巾惦记着六安的小伙伴。“你们是不是住进了新屋?”“你有没有棉衣?”一句句问候的话随着一张张自制的贺年卡飞向了六安。为了能马上收到六安小伙伴的回信,队员们省下压岁钱,买了邮票夹在信封里。
山阳乡金山嘴小学的陆长清同学终于等来了六安小伙伴的回信。来信说,六安大灾过后,冬季劳力闲散,想干活挣钱却又无处打工。陆长清把这条信息告诉了在山阳市政建筑队当领导的爸爸,没想到,爸爸当即拍板:要30多名六安强劳力,到金卫石化建筑工地干活。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全县。第二年春天,钱圩乡乡长和钱圩色织厂厂长首先行动,亲自赶往六安,一下子在当地招收了400名六安姑娘。
1992年底,六安县在金山县建立了“劳动服务公司”。如今,“六安妹”和“六安仔”成了金山县纺织、建筑等行业的生力军。
孩子们“手拉手”,竟为家乡拉来了劳动力,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金山楼和金卫桥
随着“手拉手”通信活动的开展,一个个喜讯从六安传来。
1993年5月11日,用金山县少年儿童捐赠的10万元救灾款和金山县政府捐赠的12万元建造的“金山楼”,在六安县新行小学建成了。孩子们捐赠的礼物,惊动了金山县的所有领导。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县政协的领导一起赶到六安,参加了竣工典礼。
六安苏埠镇石桥乡林湾小学附近有一条小河,河上原有一座木桥,1991年被洪水冲垮了,孩子们只能翻越一座小山岭绕道上学。当金山县金卫小学的队员从六安小伙伴的来信中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在队员中募捐,并寄去了2000元钱。林湾小学的师生用这笔钱采办了材料,并和工匠一起动手,造成了一座石板桥,同学们亲切地称新桥叫“金卫桥”。
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但是,当我们大家团结起来手拉手时,那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不信,“金山楼”和“金卫桥”可以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