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之乡的变迁
砖瓦之乡的变迁
今年的“五一”节,我随爷爷乘公交车去锦溪老家看望亲戚.
汽车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飞驶。大约开了三十分钟快到锦溪了,只见远处几个高大的烟囱吸引了我。爷爷告诉我这是“大东砖瓦厂”的烟囱,几十年来,那里生产了不知多少的砖瓦。厂边有一个巨大的深潭,那是挖土烧砖留下的“小白荡”。原来那里可是大片的农田噢!爷爷还告诉我,改革开放前锦溪出名在“三十六条桥,七十二只窑”。除了水多,桥多,就是砖瓦多,是有名的砖瓦之乡。
汽车进入锦溪镇,一路上,我看到了一个个服装厂,电子厂。汽车到站了,我们从车上下来,走进古镇,见到的是一个个博物馆:“古董博物馆”“古转瓦博物馆”“古钱币馆”“美术馆”“根雕馆”等,如今的砖瓦之乡成了博物馆之乡和服装之乡。
到了亲戚家吃午饭时,我又一次提起砖瓦之乡之事,我长辈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三十年前,你只要走到农村,田头一个个小草棚里,农民们正在用原始的方法制作土砖瓦,抬头看到一只只冒着黑烟的土窑正在烧砖瓦;走到村子里,一条条装满砖瓦的机帆船正准备起航把砖瓦运往上海、苏州,甚至浙江省。大片大片的良田正在变成低田。听说夏天发大水农田淹了,庄稼淹了……那时老百姓担忧,有识人士在思考,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土地正在消失,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要保护农田。
锦溪人是聪明的,他们在砖瓦上做文章,一个独特的思路产生了:办一个古砖瓦博物馆。这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国第一个乡镇博物馆在改革开放后不久诞生了。随后又诞生了古董博物馆、古钱币馆等等十几家博物馆。锦溪成了博物馆之乡,大量的游客涌来了,他们在水乡古镇泛舟水乡风光,参观博物馆,品味新鲜的水产品。旅游业又带动了其他的产业,饭店多了,旅游产品商店多了、土特产商店多了。游客来自上海、苏州,远至广东、黑龙江、甚至还有外宾呢!如今的江南小镇名扬海内外。砖瓦生产少了,农田保护了,旅游业发展了。
吃好午饭,爷爷又带我去参观古砖瓦博物馆,一进入馆内,那里真是砖瓦的天地,什么秦砖汉瓦,什么形状的都有,有狮有虎,有龙有凤,成了动物天地。有长有圆,大到桌子样,小到半本教科书,千奇百怪,真是中国砖瓦的历史见证。如果你到锦溪一定别忘了去参观!
从古砖瓦博物馆出来走在古镇的老街上,不时碰到几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游客,从某一个博物馆出来,听到天南海北的话语,在谈水乡的美景。我连连感叹砖瓦之乡变成了博物馆之乡,不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