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品黑名单,震惊了朋友圈的父母。。。

儿童资源网

小儿用品黑名单,震惊了朋友圈的父母。。。

  大部分患者均需接受住院治疗,但致命的情况较罕见。

  黑榜第8位——孩子烫伤后涂抹盐水、酱油、牙膏

  孩子烫伤后涂盐水、酱油、牙膏都是不可取的。

  孩子烫伤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是:“冲、脱、泡、盖、送”。这五个步骤缺一不可,顺序也不能乱。

  1、冲:直接用缓和、流动的自来水对准烫伤部位冲,越快越好,并坚持20分钟以上。

  2、脱:边冲边用轻柔的动作脱烧伤者的外衣。当衣物与局部皮肤粘连在一起时,不要强行剥离,可剪掉粘连周围没有粘牢的衣物,而让粘牢的衣物保持原样。

  3、泡:用冷水浸泡创面,大概30分钟左右。

  4、盖:用无菌敷料包扎,可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敷料还可以吸收创面渗出的组织液体。冷却后,用干净的纱布轻轻盖住烫伤部位。

  如有水泡,不可压破,以免引起感染。一般开水烫伤形成的水泡是无菌的,表皮没有破损,此时如果水泡不是很大,不需要挑破。另外,水泡不挑破,皮肤是完整的,细菌不易进入,所以不易发生感染,起泡的皮肤还能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

  5、送:尽快送到具有救治烧伤经验的医院治疗。

  黑榜第9位——红药水紫药水

  红药水里面含红汞,如果透皮吸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紫药水,如果抹在破损的皮肤上面,可能会留下斑点。

  轻微擦伤的话,不需要用任何消毒剂,用清水冲洗一下就好了。出血的话,可以选择碘伏,碘伏没有刺激,相对比较安全。

  黑榜第10位——发烧使用酒精擦浴

  家庭用酒精擦浴,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其原因是家长不容易掌握到大血管流动的部位,这样退热效果有限,反而增加孩子的寒战放射。

  因为酒精蒸发过程中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使皮肤收缩出现寒战反应,更不利于体内热量散发。建议家庭内还是采用温湿敷和洗温水澡,这样比较安全。

  婴儿发烧用酒精推拿,酒精的量控制的不好的话容易引起酒精中毒。

  婴幼儿出现发烧的状况,我们建议:

  1、多喝水

  2、温湿敷

  3、温水浴

  4、体温超过38.5度要服用退热药

  5、最好两种退热药交替使用

  6、高烧三天不退,一定要看医生,不建议家长自行在家使用酒精擦拭等刺激性较大的方式给宝宝降温。

  黑榜第11位——蜡烛包

  “蜡烛包”束缚了宝宝的身体,尤其是手和脚,使宝宝在寒冷季节可因活动减少、容易导致硬肿症等寒冷损伤;

  如果“蜡烛包”过紧过厚,在环境温度偏高时(有不少农村冬季睡热炕),可能会因为散热不及时而致体温过高,甚至导致宝宝死亡。

  打蜡烛包会限制宝宝的肢体活动,还可能影响下肢的血供。尤其是它限制宝宝髋关节锻炼,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会升高。

  如果宝宝的大腿保持撑开,可以使髋关节窝不断加深,从而防止髋关节脱位。调查表明:南方宝宝多背在背上,两腿分开如青蛙,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确实比长期打“蜡烛包”的北方宝宝要低得多。

  黑榜第12位——保婴丹

  不要给孩子吃保婴丹,里面含有苦寒的药物对于孩子肝肾是有伤害的,这样用药是不对的,只能更加重腹泻。

  很多的中成药都含有一些对孩子身体有危害的成分,像至宝锭、保婴丹,所以无病不要随便乱吃药。

  保婴丹古方:天麻、犀角、羚角、牛黄、麝香、蟾酥、沉香(牛啊,从小就吃这么权贵的药),现代配方增加朱砂、雄黄、巴豆霜、全蝎、半夏等十多味中药。(这么多剧毒药,真有家长敢给孩子吃?)

  黑榜第13位——猴枣散

  猴枣散确实毒性比较大,我们医院中药房专门提醒过。

  此外,据中国经济网报道,2011年5月6日、7月12日,香港卫生署接连召回多款儿童中成药,“华佗”牌优质保婴丹、万应保婴丹、万应猴枣散等均在召回之列,原因是汞含量、药粉重量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