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现在大街上的油条、炸鸡、炸饼因其口味香浓,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然而这些香喷喷的油炸食品所用的食用油,让人不禁有些担忧。这些香喷喷的油是哪里来的呢?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回锅油”。
一锅油用了两个小时没更换
回锅油又称“万年油”,这种油是长期使用后,颜色以及质量发生严重变化的食用油。
常见特征是油质偏混浊,颜色深,甚至变黑(或存在明显的油炸过后的悬浮物),搅拌时明显地黏稠等。回锅油可能来自大豆色拉油、棕榈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油等,属于长期使用过后的炸油。
记者之前来到一家市场,看到在一家臭豆腐的摊位面前,几位年轻人在排队购买。
大概六七分钟时间,顾客们离去,老板又往油锅中添加少许油,继续等待生意。据该老板介绍,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00多份,油少了的时候就会添加点,而并没有提到换油的事情。
随后,记者来到大润发附近,在一家炸鸡店,记者看到盛有热油的铁锅中,一些鸡腿、鸡翅正在“翻滚”,油锅旁边的盆子里放着很多油炸食品留下的过滤物,散发出一股浓浓的糊味。记者在此观察了两个小时,发现该炸鸡店陆陆续续共接待顾客50多位,锅中的油也反复的处于高温沸腾状态,而期间,该老板并没有对锅中的油进行过更换。据一位曾经经营油炸食品的谢女士透露,因为成本问题,食用油很少进行更换,一般采取的措施就是过滤和添油。
油炸次数缺少严格限定
据了解,植物油中的酸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食用油的清洁度,由于植物油在煎炸过程中酸价会有所升高,因此我国《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中作了特别规定,即油炸所用植物食用油的酸价必须≤5,如果超过5将不能食用。
在餐馆中,很多菜肴都需要油炸,而不会在做完一个油炸菜之后就把一锅油扔掉,这就势必带来油脂的反复加热。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看来,回锅油的危害不亚于地沟油。据副教授据介绍,回锅油的危害正是由“多次加热”和“氧化”造成的,所有油脂在加热条件下都会发生反式异构化、热裂解等多种反应,难以避免会出现更多的杂环胺、丙烯酰胺等致癌物或疑似致癌物。如果长期摄入这种酸价超标的回锅油,将会出现体重减轻和发育障碍,易患腹泻和肠炎,并有肝、心和肾肿大以及脂肪肝等病变。
“过火菜”也存隐患
去饭店餐馆吃饭,经常看到一些厨师炒菜并且锅里着火,这也就大家平常说的“过火菜”,很多人觉得这种方式炒出来的菜味道好,姿势也帅气。但其实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
据副教授介绍,反复加热的炒菜油,特别是曾经“过火”的炒菜油对人的健康危害更大。因为过火后留下的“烟糊味”中有油脂过热后产生的微粒,其中苯并芘的含量甚高,这些物质不仅会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还会通过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日积月累,对于免疫力低下者或易感人群患癌症的概率大大增加。
同时,副教授提醒广大市民,在家煎炸食物时油不要使用太多,油温不要太高,煎炸时间也不能太长,尽量避免产生更多的有害化学物质。煎炸食物后的剩油,可以用来做凉拌菜,用剩油拌凉菜会有一种荤香味,味道良好。或者用于炖煮或快炒菜肴,避免重复油炸。“总的来说,油炸食品不益于身体健康,最好少吃。”副教授介绍,在外就餐时,建议多食用蒸煮类菜式,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怎么选择健康食用油
“油要经常换着吃”已经被多数人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选油也要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而定。
对健康人来说,如果平时常吃猪牛羊肉,从中得到了大量动物脂肪,就尽量别再吃动物油了,可适当吃些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如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因为动物油缺乏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
如果是素食人士,日常饮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太大,饱和脂肪摄入太少,可以选择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茶籽油、橄榄油等,以及含有一定量饱和脂肪酸的花生油、米糠油等作为烹调油,起到平衡脂肪酸构成的作用。
不追求素食,但平日肉类吃得不多的健康人,也可以偶尔采用动物油来烹调菜肴。像家里煮鸡汤、炖排骨上面的油,不用撇出来扔掉,可以放凉后捞出来做菜用,煮冬瓜、煮青菜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平时豆制品吃得很多,豆油的物质从豆制品里已经摄取了,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很充分,就没有必要天天用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做菜了,可以用橄榄油、茶籽油、花生油、米糠油等含更多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来烹调。而如果平时花生吃得比较多,那么选择食用油时就可以适当选择一下花生油以外的油。
总之,食用油的选择目标是促进脂肪酸平衡,不能仅考虑油本身,还要考虑到自己的饮食内容,进行综合协调。另外无论选哪一种油,都应该要知道,食用油每日限量是25~30克。再“健康”的油,都只是对预防心脏病有好处,其中脂肪含量都是超过99%的,并且所含能量惊人,多吃都会令人发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