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初乳不导致人的早熟,那么牛初乳也不会。国家规定婴幼儿奶粉中不得加入牛初乳,主要原因不是性早熟,而是初乳的品质不稳定,产量低,不利于规范化生产。
炸鸡、薯条?
案例:
终于有一个稍微靠谱点儿的原因了,可这解释……
医生说反复煎炸的油会氧化变性,所以会导致性早熟。我要笑哭了好吗?氧化变性和性早熟怎么拉上关系的?化学老师和生物老师一起哭晕吧……
但这条本身至少是沾了边——罪魁祸首不是油脂本身,而是肥胖。肥胖是性早熟的高危因素,因为人体内积累的脂肪会促进雌激素形成。
DHA、蛋白粉、豆制品?
案例:
添加激素当然可以了……大豆雌激素也是堪比鸡的存在啊!
医生说蛋白粉主要是大豆蛋白,其中含有大豆异黄酮是类雌激素,会导致性早熟。那豆腐、豆浆咋办?
其实大豆异黄酮含量相当低,更何况它只是类激素,和真正的人雌激素比起来作用差1000倍,正常食用不会性早熟的。
其实更简单的办法是看豆腐坊老板的孩子经常喝个豆浆吃个豆腐有没有性早熟的。
说DHA和蛋白粉里面如果添加了激素就可能导致性早熟,这句话倒是没错,但这一枪也够歪的。试问什么食物里添加了性激素不会导致性早熟?
碳酸饮料、功能饮料?
案例:
这个建议本身倒是合理的,但解释又变得奇怪了。
碳酸饮料本身并不导致性早熟,有几个孩子小时候没喝过汽水的?问题是如果用饮料代替水,里面的糖会导致肥胖,进而诱发性早熟。
这是糖的问题,就算不是碳酸饮料,用果汁或者果汁饮料代替水,一样会有问题。
至于说功能饮料多含有激素,这可真是赤裸裸的造谣了,一些号称提神的饮料只是加了咖啡因而已。
还有许多东西因为医生发现某几个患者都用过、吃过,于是就上了黑名单,比如儿童医院“黑名单”,这里不再一一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小编并不否认“某个孩子喜欢吃XX,然后性早熟了”,但得出“XX导致性早熟”至少需要回答:吃XX和不吃XX的孩子发生性早熟的概率是否有显著差异?
医生成天接触的都是病人,用统计术语描述就叫做“偏态分布”,由此直观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失真的。
解决这一问题,医生的个人经验不能作为依据,需要严格设计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
而如果用“宁可信其有”来辩护,那你啥也别吃了,因为很可能会能找到“好几个性早熟的孩子都喜欢吃”的证据。